江门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介绍 » 中山,能成为第二个东莞吗
TUhjnbcbe - 2024/6/4 20:02:00

3月29日,中山大湾区国际人才港启动建设,南友圈网络科技公司作为首批入驻企业,受邀参加了当天的签约仪式,我们有机会从深中通道东岸的深圳来到西岸的中山。

由于前几年“深中通道”被热炒,周边很多人都到中山买房,对于我们这种不喜欢凑热闹,口袋里没有子弹的人来说,也就是听一听,笑一笑。

因此对于中山耳闻比较多,但还是头一次去。

但是当天启动仪式上,除了一位官员简短的开幕致辞,接下来都是现场给人才兑现购房补助、公积金贷款、项目签约,全程一个小时高效、直接、明快地走完所有流程,没有繁文缛节、没有恭维客套。

中山市委书记赖泽华给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才团队颁发奖金

令我们眼前一亮,这哪里是官场,这节奏快的有点像互联网大厂的啊。

甚至会议结束了,还有人坐在现场,没有回过神来,旁边有人打趣道:“结束了,该走了,怎么还舍不得走啊?”这让我开始重新审视之前看到的口号中山要“重振虎威”,并非随便说说那么简单。

更听到有中山官员直接喊出“中山与东莞就差一个松山湖”。翻开两个城市的GDP,中山亿,东莞亿,相差多亿。多亿什么概念,执深圳各区之牛耳的南山区GDP也就亿左右。

换句话说,中山跟东莞之间差的是整整一个南山区。

仅仅因为一条深中通道,一座桥,中山就有了叫板“世界工厂”东莞的勇气,他们的底气在哪里呢?

广东四小虎,中山东莞曾经并驾齐驱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经济高速成长的韩国、台湾、香港和新加坡“亚洲四小龙”的名声享誉世界。

改革开放八九年后,以珠江为界,珠江东侧和西侧出现了两种很有意思的经济发展模式。东侧以东莞为代表,与香港形成了一个“前店后厂”的关系,成为香港转移加工工业的一个基地。当年有6万家香港企业向内地转移,有4万家选择了东莞。

而在珠江西侧,以中山、顺德、南海为代表,形成了另外一种发展模式。就是以香港的资讯、订单、技术为支持,发展物流,发挥当地市场经济的传统,企业逐渐“北伐”占领全国市场。

当时这四座城市在社会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工农业生产总值及国民收入四个指标方面,及年平均增长率都达到或超过20%,发展速度远高于全国乃至广东全省同期发展水平。因此被称为“广东四小虎”。

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把“广东四小虎”模式总括为“珠江模式”,与苏南模式、温州模式合称为中国经济发展与工业化进程的三大成功模式。

其中,东莞和中山更因为各自极强的“镇域经济”特点,中山、东莞同在年升格为地级市,成为全国仅有的4个市辖镇城市,少了区一级政府,各镇自主权大,形成了“镇强市弱”的局面。

中山是广东省专业镇比例最高的城市,24个镇区中拥有16个专业镇,产值占全市比重达72%,贡献税收达65%。中山不少专业镇产业,比如灯饰、家电、家具、服装等产业,在市场上掌握了不少话语权。

早在年,时任广东省省长肯定了古镇、小榄等专业镇在转型升级方面的做法,并建议全省借鉴学习。

我们生活的经验则是,蚊香有“榄菊”,燃气灶有“华帝”。

中山也曾获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全国环保模范城市、联合国人居奖、国家城市创新50强、国家宜居城市10强等。

那么本来有机会与东莞并驾齐驱的中山,何时开始落后的呢?

东莞经济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不断承接产业转型的过程。80年代中后期的港资如潮水般涌来;90年代的中后期的台资占东莞GDP的半壁江山;年后东莞又成为转型升级的深圳企业再度大量外溢的首选地,以年华为迁入松山湖成为最高峰。

深中通道,中山融入深圳核心都市圈

作为北上广深四个超级大城市中土地面积最小的城市,深圳的土地面积还不到北京的1/8,不到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流动人口是万,北京的数字是万。临近的广州的数字是万,而广州的土地面积有平方公里。上海以平方公里的土地容纳了万人口,人口密度仅次于深圳,即使这样,深圳的人口密度高出上海接近1倍。

土地的稀缺必然带来产业和人口的外溢。

产业升级,跨越珠江:

长期以来珠江两岸一直存在东强西弱的局面,深中通道建成,将打通两岸经济一体化的“肠梗阻”。深中两市正在积极推动产业协同发展,共同研究谋划深中产业拓展走廊建设。

如果说东莞依靠与深圳全面接壤的陆路优势地位,大幅承接了深圳产业转移的机会。那么中山则通过一条大桥,从海上为深圳众多产业外溢输出打开了新的天地。原有的东莞、惠州、珠海、佛山,深圳产业外溢次序将被打破。

加之较低的土地成本、用工成本,深圳电子信息、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物流会展等优势产业辐射外溢至珠江西岸,中山有望快速实现产业升级换代。比亚迪、华侨城、彩迅、立信门富士等一批高端制造、智能家电、健康医药、文化旅游等产业项目已经布局中山翠亨新区;深圳中兴智慧产业园、江波龙存储产业园、前海股权交易中心、医疗器械协会园区等一批优质项目已经陆续落地。

深圳产业升级的步伐本来就是从罗湖到福田再到南山一路向西。“深中通道”、深中一体化将让这一西进运动跨越珠江,辐射整个珠江西岸,从而发挥深圳核心城市的作用,带动这个粤港澳大湾区再上新台阶。

卫星城市,一体趋同:

据说将近万的深圳人将住到环深地区,与深圳接壤的东莞和惠州两座城市。

原本东莞从经济半径来看,离深圳最近,接壤面也最广,东莞作为深圳人口外溢最重要的承接地之一,也就是说,将有至少超过万人将来工作在深圳,居住在东莞。

但是十多年,“莞深同城生活”仍然是一种奢望,东莞的交通、居住、产品和服务这4大条件都与深圳存在较大差距。对于深圳核心功能区南山、宝安的疏散分解功能有限,并不能真正解决深圳核心都市圈的拥挤问题。

而深中通道的建成,直接将中山拉入深圳最核心的都市圈南山和前海。

深圳中山两地如果能够破除阻碍人流、物流、信息流融合的各种城市壁垒和体制障碍,实现生产要素同城化、一体化。并在基础设施、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领域对接融合,提升两市一体化发展水平。一方面可以缓解深圳城市急速膨胀的压力,另一方面为中山注入源源不断的一线城市资源。

尤其是深圳地铁33号线,向西延伸到中山。交通便捷,生活配套逐步完善,实现“深中同城生活”吸引更多深圳人人到中山安家。一旦中山不再只是中山,而是“珠江西岸”的深圳,那么中山可能直接插队东莞,成为很多人的首选。如果有万人转向中山,对于原本只有万人口的中山来说,将带来质的蜕变。

一个融入深圳核心都市圈的中山,其竞争力和活力将不会输给东莞。

大湾区,东强西弱差距有多大

理解大湾区视野下的中山,不能单纯隔着珠江从深圳看;从珠江西岸再度崛起的角度出发,中山依然起着不可替代的“桥头堡”作用。

都说粤港澳大湾区东强西弱,西岸究竟弱到什么程度,一看会吓一跳。

在粤港澳大湾区的规划当中,由9+2共11个城市或地区组成,分别为大湾区北端的广州市、佛山市、肇庆市,珠江东岸的香港特区、深圳市、东莞市、惠州市,珠江西岸的澳门特区、珠海市、中山市、江门市,共9座城市加上两个特别行政区组成。

GDP总量:

珠江东岸深港莞惠四市的经济总量为亿元,占比超过了大湾区经济总量的一半以上,达到了惊人的56.73%,珠江西岸珠中江澳四市经济总量为.2亿元,占比仅为10.9%。整个西岸不到东岸的五分之一。

GDP增速:

年,全国各地平均经济增速为6.1%,而整个大湾区的经济增速仅为4.8%,竟然低于全国增速。拖了大家后腿的还是西岸,大湾区北部的增速为6.1%,东岸为6.2%,西岸的增速仅为2.2%,严重低于其它两个区域的水平。

人均GDP:

年,大湾区北部人均产值为13.59万元,珠江东岸为19.06万元,珠江西岸为11.90亿元;在整个大湾区中,西岸人均产值仍然垫底。

单位面积产出:

大湾区北部地区单位产值为万元、东岸为万元、西岸为万;珠江西岸单位产值仅为北部地区的69%、东岸的24.7%;说明珠江西岸的土地利用率非常低。

珠江西岸的交通缺失,更会让人产生错觉,这里是否是大西北的某个地方?

珠江西岸的中山、澳门、珠海、江门,直到年连最基本的普速铁路都没有;与此相对应,大湾区北部的广州在清末就有了铁路,珠江东岸4市京广铁路的延伸线、广深港铁路在民国时期,就已通车运行,这差距何止年。更不用说高铁了,目前珠江西岸只有城际轨道连通广州。

而珠江西岸4市的居民出行,都还需要到大湾区北部的广州佛山、还有东岸的深圳东莞等地转车,航空出行,虽然有珠海机场,但航线较少,很大部分还得到广州深圳转机出入。

珠江西岸之所以大幅度落后于大湾区北部和珠江东岸地区,最主要的就是先天性的交通不畅、和没有类似于香港这样的经济中心辐射,当然还包括:地方发展规划和理念落后、产业布局和规划不合理、招商引资力度欠缺等。

粤港澳大湾区的规划,正在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打造湾区经济新的增长极。

珠江西岸的交通短板正在补齐。珠江西岸的交通设施规划和建设,正在热火朝天地进行中;沟通粤东和粤西的深茂高铁(深圳-茂名),经过珠江西岸的中山江门,建成后将很大程度上改观珠江西岸,东西向的交通瓶颈问题。

而深中肇高铁(深圳-中山-肇庆)将打通珠江西岸南北方向的交通障碍,这两条高铁都已在紧张建设当中,一旦开通运营,珠江西岸将融入到全国的高铁网络当中,大量的人流、物流、商务流将为珠江西岸的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这两条铁路的交汇点就在中山,交通枢纽位置不言而喻。

珠江东西两岸将连为一体。年,横跨珠江的第一座超大型桥梁“港珠澳大桥”顺利开通,珠江东西两岸的直线互通,将不再向北绕道虎门大桥,往来距离缩短了多公里。

第二座大桥“深中大桥”也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当中,预计在底全线贯通运营;届时,珠江上将有两座大型桥梁并行,沟通起珠江东西两岸,这将极大方便东西两岸的经济交流,和资源有效流动配置,珠江西岸将在东岸强大实力带动下,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实力的快速提升。

从这个角度看深中通道的意义,更能理解中山在珠江西岸4城中的桥头堡地位是多么的重要,为什么中山这个三线城市的一把手能够调任一线城市深圳做市长。

作为珠三角“深莞惠”与“珠中江”两大城市群之间唯一公路直连通道,深中通道一旦建成,中山地理优势将被彻底激活,珠江口门户城市和交通桥头堡的地位将得以确立,南山、横琴、前海三大自贸区对中山的辐射能力也将随之增强。

珠江西岸丰富的旅游度假产业,将成为深圳人假日休闲度假的重要选择。深圳人有望告别节假日“向东流”的单一模式,中山也将向消费旅游城市转变。

后记

发现中山、激活中山是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的核心抓手,是盘活珠江西岸4市资源、实现西岸经济再崛起的关键一环。深中通道绝非深圳、中山之间的简单联通,而是东西两岸一体化的核心纽带。

以中山目前的体量喊出挑战东莞的口号,还略显稚嫩。但是相较于在万亿俱乐部门口踌躇不前的东莞,时间站在潜力无限的中山这边。所以中山市喊出了未来“五年定百年”来警醒自己。中山当地一把手更是大声疾呼:“大湾区舞台再大,我们不上台,永远只是观众;大湾区平台再好,我们不参与,永远只是旁观者”。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三年后,又一座跨越珠江天堑、连接深圳和中山的深中通道将要建成通车,一直以来助推东莞转型发展的邻深优势也将在中山凸显。

南友圈CEO、自媒社创始人苟骅接受采访

正如南友圈CEO、自媒社创始人苟骅接受中山电视台采访时所说:“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山重振虎威的天时有了;深中通道年建成通车,无疑将进一步提升中山重振虎威的地利优势;国际人才港启动建设,中山重振虎威的人和因素正在聚集,南友圈也来了。”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山,能成为第二个东莞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