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20日)
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CCTV-12)
播出《我们的家园·新会》专题片
进行了精彩的解读
节目介绍
该专题片是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小区大事》栏目5集特别策划节目《我们的家园》中的一集,由中央电视台、中共江门市委组织部、中共新会区委组织部联合摄制完成,主要讲述了新会陈皮产业在*建引领下,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壮大过程,从创业者和劳动者的个人视角展现了新会陈皮产业的新发展、新布局,以点见面,以小见大展现了新会城乡经济发展的新风貌。
专题片文字版
小编也为大家准备好了
↓↓
每年的十月开始,一直到十二月,都是新会人周钳钦最忙碌的时候。他家有50亩的柑园,超过40万斤的新会柑挂在枝头,等待采摘。周钳钦的柑园在司前镇,从他的父辈开始,家里就种植新会柑。
但是年一场致命的病害柑橘*龙病的侵袭,使得新会地区柑园的种植面积,在六年间从7万亩锐减到亩,产量从16万吨降到吨。“种一棵树不到几年就全部坏掉了,所以导致后来没什么人来种。”周钳钦说。那个时候的新会人对种植新会柑闻声色变。最初,周钳钦从父辈手里接过柑园后,也只是把种柑当作自己的副业,跑运输才是支撑家庭开支的主业。运输既危险又辛苦,但是对于周钳钦来说,生活似乎没有更好的选择,“帮那些工厂带货带到别的地方,收入也不太乐观。”
对于新会的农民来说,不能种柑就少了一项重要的经济来源。而对于新会区*府来说,新会柑是当地的农业支柱产业之一,也是新会最具特色的农业产业,没有人愿意看到新会柑就这样默默地退出历史舞台。“当时的区委区*府提出来一句话很清楚,就是种果致富,柑橘首位。你想想柑橘在新会的地位有多重,在农业的地位有多重,在农民的心中有多大的分量。”新会区农业农村局二级主任科员潘华金说。潘华金在新会区农业农村局工作了30多年,是新会柑种植的农业专家。新会柑产业发展的困境也一度让他痛心疾首,“*府和市民对新会柑还是有情结的,还是一定要发展,因为一直以来都是我们的产业。”
于是,从年开始,新会区*府励精图治,用了5、6年时间清理病害,改变种植方式,研发更优质的柑苗,重新培育新会柑。在*府的大力扶植下,新会柑的产量迅速上升。如何销售,又成了一道新的难题。“主产品还是柑这个果,副产品是陈皮,还没有把陈皮做成一个深加工发展的产业。”潘华金口中的深加工指的是——陈皮,饱满的新会柑果皮经过开皮、晾晒、陈化,最后就能加工成广东三宝之一的陈皮。早在明清时期,新会陈皮就是皇家贡品,用大红柑制成的陈皮不但能调味,更能入药。
传统的新会柑种植最主要是卖果,也有些家庭作坊会晒一些陈皮用来销售,但是规模小,经营分散,而且除了新会本地人,外地人对于新会陈皮也知之甚少。经历这样的跌宕起伏,新会区*府下定决心,打通新会柑种植到新会陈皮生产的整条产业链,用深加工产品——新会陈皮来增加新会柑的产业附加值。只有把具有悠久历史的新会陈皮推向市场,才能真正激活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农民致富。
而打造产业链的第一步就是树立新会陈皮这一公共品牌。年10月,在各级*府的努力下,新会柑和新会陈皮这两个产品被国家质检总局正式批准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表明只有产自新会辖行*区域11个镇街道办的陈皮才能被称为新会陈皮。“新会陈皮是受到保护,国家认同了,所以第一阶段基本就是把理性的东西,把保护的东西,把标识的东西建立起来,这是基础。”潘华金说。
公共品牌是基础,如何把公共品牌转化成流行品牌?让新会陈皮成为家喻户晓的流行产品,新会区*府又有了新的品牌宣传计划。年,新会区*府举办了第一届中国新会陈皮文化节。随后,文化节和产业发展论坛定时举办,为新会陈皮的文化品牌和价值品牌赋能。“我们一方面宣传,第二个让大家都认识新会陈皮产业。陈皮是有历史,有风俗,有文化,有生活,很丰满的东西,所以我们在文化节里的一个主题,把它定为价值文化产业。”潘华金说。
吴国荣,新会本地人,也是新会远近闻明的企业家。年,他开始创业,主营国际贸易。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他早早地淘到了第一桶金。就在新会区*府致力于打造陈皮产业的过程中,吴国荣也被陈皮的发展前景所吸引,投身到新的创业领域中来。刚开始进入陈皮行业,吴国荣笑称曾经叱咤商海的自己也是一夜归零,成了职场小白。“我跑了一大天去学习,我们怎么去定位这个产业发展,配合*府去推动这个产业发展。”年,吴国荣成立了自己的柑橘种植专业合作社。仅仅一年时间,合作社名下的柑园就从亩增长到了亩。“我们这个果园的基础不错,我们更加努力地把它做好,最关键就是标准。没有标准,我们这个产业就没有未来。这个是我认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核心。”越了解陈皮,吴国荣就越想建立自己理想的陈皮种植和生产标准,找寻一个新会人记忆中最极致的味道。
传统的陈皮制作工艺,新会柑被采摘后,两刀三瓣,手工开皮。晾晒半干后,把白色的内里翻出来,再次铺开晾晒,让阳光在果皮上蒸腾,最终水分沥干,变成柑皮。用麻袋或草席包装好,放在阴凉通风的仓库里。等待这些柑皮与环境发生叫陈化的化学反应,三年之后变为陈皮。但是吴国荣就想打破传统,“可能是冲动了,我说我要把一个摆地摊的农产品升格为一个国家品牌,国际品牌。我要陈皮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为了保证每一片陈皮的品质,从采摘源头开始,吴国荣就践行自己开创的一系列标准。“我们有质量保证监控,看着他们摘,我们必须要保证每一个果都是新会的茶枝柑,都是新会陈皮。所以这一点我们坚守了八年。”而在加工阶段,吴国荣更是有了自己的大胆创新。他的合作社与广东省农科院合作研发了一条清洗线。每一个果子在开皮前都要被清洗,消*,风干。可他的创新一开始怎么也不被人接受。“也有很大的压力,因为我们传统的人就说,你这样洗了这个果,那个皮就没有那么好了。”但是吴国荣很坚持,他尝试用科学的检测方法证明自己的想法。“经过科学的一种检验,我们清洗之后一点影响都没有。”
传统的陈皮翻晒主要靠天吃饭,遇到阴雨天果皮就难以晒干。吴国荣不喜欢这样的坐以待毙。“低温热风风干,这个技术也是我们原创。”三辦翻开的果皮放入低温热风风干的设备中,时间在这里被加速。15小时后,新鲜的果皮已经变成了可以被储存的柑皮。
“标准化很重要,安全很重要,每一个细节我们都把它定好,把控好,我们这个产业发展一步一步,扎扎实实地走得更远。”曾经质疑吴国荣的农户们也慢慢接受了他的标准并主动跟随,这是让吴国荣感到最欣慰的事情,“让我们这个产业造福于未来,造福于农民。”
“农业这块,其实它最天然的一个缺点,就是小、散、无序,没有什么标准的,*府要鼓励企业建立自己的标准体系,我觉得*府是非常鼓励这个方向的。”潘华金说。
乡村要振兴,产业要发展,仅仅依靠*府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像吴国荣这样的企业家被引入到新会陈皮的产业中来,正是新会区*府智力开拓积极引进的结果。像吴国荣这样的被称为新农人,新农人是现代农业高质量创新发展的生力*。正是因为他们的加入,过去小散无序的农业产业有了更高的标准和规范。而在新会区*府大力推广了合作社、家农户抱团发展,龙头企业、家农户订单合作等带动机制后,农民也能充分分享产业发展成果。
在新会就有人用新会陈皮做出了家乡的味道。在新会陈皮村的众多商户里,任俊霞是为数不多的外乡人。18岁,她从安徽嫁到新会。婆家满山头都是柑园,但是,任俊霞同样也经历了柑橘烂在地里卖不出去的窘迫时刻。“好像在年年,我们的鲜果卖给我们村长才两块多钱一斤,天气不好,那就只有烂皮烂果贱卖掉了。”
不服输的任俊霞有了自己的主意,婆家有陈皮,在娘家她最爱吃的就是皮蛋。任俊霞折腾了两年就想做出自家的独一份——陈皮皮蛋。将半斤陈皮煮水,再倒入纯碱和石灰中搅匀。原来检测的水里融入了柑橘沉香。晾凉后,倒入木屑,康皮,搅拌均匀,再放入鸡蛋。“几千个鸡蛋,多个鸡蛋做出来全部都不行。就是那个鸡蛋不凝结,不凝固,都起水。然后都倒掉,又臭,我爸我妈都在哭。”简单的制作方式,一旦量产却一次又一次的失败。“每一件事做就想做好,如果别人感觉到不好的话,我就想证明给他看,我要做到最好。”
自家养的鸡,自家鸡产的蛋。陈皮是出自自家多亩的柑园,顺手拈来的好材料,都是陈皮皮蛋的品质保证。晶莹剔透的陈皮皮蛋,味道独特,源源不断的订单纷至沓来。现在,随着新会陈皮产业的蓬勃发展,任俊霞的事业也不再单纯依靠自己研发的陈皮皮蛋。她在陈皮村的店面扩展到了两家,经营的商品琳琅满目。
晒场里都是任俊霞今年的收获。那些漂亮的大红果是她生活满满的希望。“好过送那个新鲜的玫瑰花,它会凋谢。我就想做点别人没有的,和别人不一样的。”永不凋谢的玫瑰花,是任俊霞又一次的奇思妙想,她学到,时间才是最好的礼物。正如陈皮一样,经得住时间考验,才能成为无上佳品。
乡村振兴很重要的一环就是产业振兴。新会区*府正是围绕自己的区域优势找到了适合自己的优势产业。集中力量做大做强,让新会柑和新会陈皮不仅仅是当地的特色产业,更成为了促进农民增收、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的富民产业。“有梦想的地方就有拼命的理由,拼出来总有一天会有出头的。”个人的努力加上良好的创业环境,现在的任俊霞已经是陈皮村小有名气的老板,她更加自信地面对着自己的人生。
新会区司前镇,在一棵郁郁葱葱的大榕树下,周钳钦正专心致志地听着台上老师的讲座,新会柑种植专家正在传授关于柑橘*龙病的防治知识。这些知识,对于周钳钦来说是甘霖,他求知若渴。这已经不是周钳钦第一次参加榕树下的讲堂*课了。这样实用又接地气的*课指引着他扩大种植,发展生产,解决他的实际问题。从国家*策解读,到病虫害防治,再到新会柑种植的实用案例等,每一次榕树下的讲堂,都能让周钳钦大有收获。“首先,我认为的教育,不管是*员教育还是我们自己的干部,包括群众的教育,首先是要解决他的问题,解决他的需求,有实际东西。包括我们*的*策,实际上是从宏观上去解决我们老百姓的问题。”新会区司前镇*委副书记石*国说。
如今的新会柑早已摆脱了过去只卖果不卖皮的传统模式。周钳钦也注册了自己的陈皮品牌,他的事业是水涨船高,越做越好。但是病虫害仍然让他们种植户谈之色变。“地分得太太散,有很多时候管理不到位,很容易导致这个问题。”从过去的十亩到如今的五十亩,周钳钦拿地的过程并不那么容易。新租赁的土地不连片,管理起来费时费力,这都是周钳钦在发展生产的过程中面临的难题。
新会柑三年才能挂果,才有收成,没有书面合同,只有口头承诺。农户之间的土地转租往往面临着很大的风险,“他随时可以把那块地收回来的,因为地是他的。”土地问题是农民最关切的大问题,发展新会柑种植,如果不能把土地权属不清、耕地碎片化等问题解决好,就会成为横亘在当地农业产业发展中的大障碍。
石*国说,“我们想彻底地把这些一直围绕在老百姓身边的一些难题给处理掉,所以我们要从老百姓的考虑点、感受点出发,要第一时间去解决好他们命根子的问题。”从年开始,新会区开展了以土地确权为重点的农村综合改革。司前镇是最早开始土地确权的村镇之一,对全镇所有家庭承包土地和集体统筹经营土地进行确权并备案登记,司前镇*府足足干了两年。“土地确权之后,大家在发包土地,交易的时候更明确了,纠纷就更少了。那么基于这个情况之后,我们就有了一个网上的,跟手机app似的一个集中交易的三资平台。”在土地确权的基础上,新会区*府开发了农村集体资产资源网上交易平台,所有发包的土地信息都能通过这个平台进行查询,在网上就能进行竞价交易。“更快捷、更便利,随便拿手机就可以查到自己想要的土地,而且很多土地以前是不能连片的,那么有这个三资平台,他就可以就近原则,哪怕价格高一点,也便于管理。”
周钳钦的柑园,年的收成不错,再加把劲多拿一些土地发展生产,是他现在最大的愿望。让他新奇的是,他的愿望通过这个网上交易平台轻而易举地实现了。平台上竞价,平台下,双方在镇*府三资管理办公室备案,签订*府提供的格式合同,60亩土地就这样快捷安全地流转到了周钳钦的手里。
岁末,新会大红干摘果记也尽尾声。熟手的工人在短短几个月内就能赚够一个普通家庭一年的开销。新会区*府的陈皮产业布局还在稳步推进。
新会陈皮现代农业产业园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名单。平方公里的产业园区里种植了超过6亩新会柑。超过0家企业入驻,容纳了5多人的就业。一片小小的陈皮毅然翘起高达亿元的大产业。老的新会人,新的新会人,都在陈皮产业的大发展,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致富之路。
一片小小陈皮
见证着大时代的变迁
每一个江门人都相信
自己的梦想信仰
会跟着国家的大战略大布局一起
在追求幸福的路上奋勇前进
收获属于每一个人的智慧人生
来源:CCTV-12江门广播电视台综合整理编辑:小舒“网络中国节新春看新江门”
随手拍网络征集活动
活动正式启动!
奖品丰富!
动员身边亲友一起来参加吧!
邀请市民以“网络中国节新春看新江门”为主题,通过随手拍形式记录工作、学习、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展现江门创建文明城市以来,城市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的新景象、新变化。
这些文章大家都在看√江门最新公告!关于征收农用地区片综合地价!
√江门儿童公园最新停车指南出炉...
√超美!江门千亩芦荟花盛开!游玩美食攻略→
√江门开学时间来了!还有考试和暑假安排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