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故事看发展①
听故事
历史上的江门,发展成就令人瞩目,特别是上世纪50年代至改革开放初期,经济总量一直在全省名列前茅,年江门建市时高居全省第二。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江门经济总量在全省排位持续后退,年被佛山超越,年被深圳超越,后来又陆续被东莞、中山、惠州、珠海以及非珠三角城市的茂名、湛江超越。这对于积极进取、不甘落后的江门人来说,是内心深处难以名状的痛,侨乡人民热切盼望江门能够重振雄风。
市委审时度势,在市第十三次*代会上提出了“经济总量全省位次前移”的奋斗目标。实践证明,这个目标是符合我市实际的,极大鼓舞了广大干部群众的斗志。五年来,我市致力“兴业惠民、治吏简*”,大力实施“三战略、三带动”,经济综合实力稳中有进。令人鼓舞的是,年我市经济总量排名升至全省第八,这是我市发展历程中的一个历史性突破,实现了建市以来经济总量全省排位首次前移。令人欣慰的是,我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十二五”期末的2.2万元增加到“十三五”期末的3.2万多元,年均增长9.4%。今天的江门,经济社会发展基础更加坚实,人民精神面貌更加奋发昂扬,为开启新征程汇聚起强大奋进力量。
△郭永乐摄看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江门人艰苦创业,把一个消费性城市建成了全国有名的轻工业城市。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江门经济总量在全省排位逐渐后退。
广大人民群众争先进位的呼声越来越强烈。时钟拨到年10月12日,在这一天,市委工作会议召开并确定“兴业惠民、治吏简*”主基调。两个月后,市第十三次*代会提出了“经济总量全省位次前移”的奋斗目标。五年来,全市上下实干、敢干、苦干,一路爬坡过坎,经济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实现了“位次前移”目标,民生福祉显著改善。
△周华东摄
工业量增质提
地区生产总值突破亿元
去年,我市克服重重困难,地区生产总值继年突破亿元大关后,实现超亿元。工业家底厚是江门地区生产总值实现跃升的关键。数据显示,五年来,全市累计完成工业投资超亿元,工业总产值突破亿元。同时,技改投资总量位居全省前列,年均增长22.9%。工业企稳回升是我市近几年坚持“工业立市”的成果。自年提出要把工业作为江门的立身之本以来,工业作为实体经济主引擎的地位更加巩固。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达到.82亿元,同比增长7.0%。此后,我市每年的规上工业增加值均达到亿元以上,工业对地区生产总值拉动作用明显,为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亿元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工业发展在“量增”的同时,也呈现出“质提”之势。过去五年,我市规上高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年均增长15.9%、7.5%和7.5%。去年,我市实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八大行动”,高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增速分别比工业整体水平高9.3、0.6个百分点,完成工业投资亿元,总量位列全省第六。△周华东摄
五年来,我市积极打造的“5+N”产业集群,也渐成高质量发展“生力*”。今年1—5月,五大新兴产业占据全市工业半壁江山,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40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的53.8%。
我市积极贯彻落实创新发展战略,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在逐步增强。去年,我市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家,是“十二五”期末的9倍,年均增速排名全省第一;我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排名全省第一,主营业务收入5亿元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实现全覆盖。此外,开平翠山湖科技产业园、鹤山工业城创建成为省级高新区,至此我市已有国家级高新区1家、省级高新区2家,构筑起高新区“矩阵”。△赵可义摄
招商引资屡屡取得新突破,是我市工业规模不断增加的重要原因。我市积极拥抱大湾区新一轮产业转移热潮,先后实施“招商引资突破年”“招商引资项目落实年”“招商引资项目提质年”行动,全市各地集中精力面向先进地区开展招商引资,各地项目引进、落地喜讯不断传来。五年来,全市累计引进投资超亿元项目个,投资总额达亿元,新投产投资超亿元项目个。△彭伟宗摄产业平台提档升级
“主引擎”带动能力强
在珠西新材料集聚区,广东芳源环保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芳源环保”)的新能源动力电池正极材料生产项目,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之中。该项目计划明年上半年试投产,全部达产后可实现产值超亿元。“厂房还没建成,产能已被预定完了。”芳源环保负责人罗爱平高兴地说。芳源环保是我市“5+N”产业集群中新材料产业的重点骨干企业,近几年发展迅猛。江门一流的产业平台为芳源环保等企业提供了优质发展载体。△林润开摄位于新会区古井镇的珠西新材料集聚区,规划总面积.53公顷,是珠三角核心区唯一具有连片开发能力的省级化工专业园区。该园区除了引入芳源环保外,东洋油墨、道氏技术、福斯特新材料华南生产基地等优质产业项目也相继落户。目前,珠西新材料集聚区正全力向千亿产值园区奋进。△*永强摄五年来,我市坚持“工业立市”,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加快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一流产业平台,高水平推动园区提档升级,形成了“1+6”园区、五大万亩园区和省产业转移工业园等重点园区协同发展格局,工业园区“主引擎”带动能力越来越强。
据统计,过去五年,我市“1+6”园区累计引进亿元以上项目个,完成投资.25亿元;五大万亩园区则引入亿元以上项目个,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8亿元。仅去年,我市“1+6”园区就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96亿元,占全市工业比重超53%;五大万亩园区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5亿元,新引入亿元以上项目42个,其中超10亿元项目6个。随着“大交通”发展深入推进,我市“一枢纽、两中心、三通道”发展大格局逐渐形成,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地理优势进一步凸显,有利于进一步加强与大湾区核心城市的产业协作,承接周边大城市的产业资源溢出。着眼未来,打造一流产业平台的意义不言自明,我市早有谋划。△彭伟宗摄“十四五”时期,我市将打造千亿级园区和一批特色产业园,全力拓展园区发展空间,高起点规划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珠西)高端产业集聚发展区、珠海—江门大型产业园区,谋划建设万亩战略性新兴产业园区、深江产业园延伸发展区。
“我们计划在江门大道沿线、滨江新区北片区至鹤山交界处,谋划建设万亩战略性新兴产业园区,充分发挥中心城区产城融合示范区核心园区示范引领作用。”市工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我市将在新会、开平、鹤山交界处,谋划深江产业园延伸发展区,重点承接深圳产业溢出,作为支持深圳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重要平台。△彭晓玲摄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打造大湾区投资“洼地”
年5月24日,计划总投资10亿元的广东建邦杭萧装配式建筑产业园项目(以下简称“建邦杭萧项目”)响桩动工,成为全国第二个、我市首个“交地即开工”项目。△建邦杭萧项目成为全国第二个、我市首个“交地即开工”项目“真是太快了,感觉有点不可思议!以前一直觉得‘交地即开工’是不可能的事情,没想到在我们建邦杭萧项目上实现了,感觉我们创造了一个历史。相信有这么高效的营商环境,我们一定能把这个项目做好!”广东建邦杭萧装配有限公司董事长陆海明激动地说。“拿地即开工”是我市不断深化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的一个完美注脚。市第十三次*代会提出,要深化改革激发活力,推行“两无两藏”,打造更加优质高效、充满活力、公平和谐的发展环境。△彭伟宗摄招商项目落地难落地虚、重点项目开工迟推进慢是“老大难”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我市持续深化承诺制改革,推动流程再造,由事前审批向事中事后监管转变,投资项目承诺制改革经验走在全省前列。
我市的商事制度改革更好诠释了改革无止境的理念:“多证合一”“证照分离”改革多次在国务院召开的全国性会议上作经验介绍;
在全省首推商事登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