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阅读‖生活
投稿邮箱:wenyiqingjiang
..夷水滔滔(1),巴山绵绵。巴人求存,渔猎夷水东南。人口倍增,存活危机显现。坚木造船,廪君率部西迁(2)。凭武力征服,母系氏族俱臣服;由沙渠拓展(3),夷水沿岸皆巴蛮。百条小河流,十万大巴山,峻岭耸于雲霭,伟木荫于冈峦。浩浩兮林海,巍巍兮巴山,涣涣兮涧水,莽莽兮荒原。游鱼嬉于清水,飞鸟翔于蓝天,草木繁于莽荒,走兽乐于林原。巴人进山得福祉,汉民接踵迁家园。改土归流,官家逼土司改制(4);绾草占地(5),客家借东风扩田。刀耕火种,狼奔豕突;伐木结庐,山崩水断。猛兽怒吼山林,蛇虫哀鸣草甸。人兽矛盾,你死我活;原始观念,人尊兽贱。虎豹熊罴,拒之遥凭枪火;狼豺狸狐,逐之利借刀箭。食肉寝皮,非有仇恨;毁林开荒,才是因缘。人无田以何糊口,兽无山凭啥繁衍?矛盾难以化解,斗争继以绵延。巨无霸昼犯牛舍,小毛狗夜侵鸡圈。兽虽可逞爪牙之利,人却能持刀枪以戬(6)!兽伤人频发,人屠兽连揎(7)。民怨载道,兽恨滔天。
佛光及时驱雾霾,儒学适时播理念。佛子进山传教,曰众生平等;儒师入室解惑,教仁义当先。庙镇山堡,晨钟暮鼓以声闻;校伴民舍,丘语孟论以文传。雨细风和,花香日暖。遂罢刀枪,以免杀生之害;因制鞭炮,以达驱逐之愿。
神话传说,民俗铺衍(8)。怪兽以年为名,力可拔山,却怕脆响惊胆;先民以硝炼药,充于竹节,便可炸响颤肝。年随春日醒转,民选春日驱年。炮响而天地动,人吼而老幼欢。日月逡巡(9),流传嬗变(10)。鞭炮失却原意,驱逐竟成庆典。
童年赶毛狗,朋友分群圈;众人聚材料,元宵燃火焰。採炸叶于山林(11),劈竹巅于竹园(12)。底层置枯草,点火易燃;上层放鲜材,响声最远。相向两山,互怼呐喊。声传林壑,赶毛狗于对坡;响震冈峦,焚烈焰于夜天。声齐句整,显文采之高;气雄势壮,彰体魄之健。输者销声匿迹,赢者蹈地唱天。所谓敌对,亦是朋雁。开学重聚,相言欢甜。
噫!毛狗偷鸡,民利损于狐齿;百姓护利,元宵炸以响鞭。名义虽赶,节庆彰以氛围;实质却喜,年节借此团圆。人兽和谐,自然美以万物;世界和平,天地馈以欢颜。
诗曰:
戾气填膺犯昊天,
私心胀满欲难填。
佛家教义和为贵,
儒道精神忍占先。
万物康生连命运,
一链破灭坏因缘。
众生平等皆良善,
天下同书美好篇。
注:
(1)夷水:清江河古称盐水、夷水。
(2)廪君:巴人部落首领。
(3)沙渠:恩施远古时名称。
(4)改土归流:指的是明清两代在少数民族地区废除世袭土司统治,而改任流官统治的一种*治措施,旨在加强中央王朝对边远地区的统治。
(5)绾(wǎn):把长条形的东西盘绕起来打成结。
(6)戬(jiǎn):剪除,消灭。
(7)揎(xuān):捋起袖子。
(8)铺衍:铺陈扩展。
(9)逡(qūn)巡:文中指日月轮转出现。
(10)嬗(shàn)变:蜕变。
(11)炸叶:这种树叶在燃烧时爆发噼噼啪啪的声响,故称为炸叶。
(12)竹巅:山民口语,即竹子的头部。
.02.08写于恩施
*益举
宜居,本名*益举,湖北恩施红土人,市文协会会员,高级中学退休教师,曾在州市刊物、《荆楚网》及《中国诗歌网》发表过民间故事、寓言、微型小说、报告文学、诗歌、曲艺、微戏剧、短篇小说、文学评论等文学作品。现特聘为广东省江门市文昌中英文学校语文教师。
赶毛狗
“毛狗本名毛九,是个长反肋巴骨的流浪汉,寨里人救了他的命,反而恩将仇报,祸害乡人,于是人们趁正月十五跳篝火舞时奚落他,再怎么涎皮寡廉的人也顶不住,当晚他就跑了……土家人本着撵人不上百步的做人本色,一般不说赶毛九,只说赶毛狗。这个习俗延续至今。”
——土家老人流传
九本饿殍1
枯倚砦墙2
眼泛白将永闭
腿哆嗦似筛糠
阿公慈悲
背回家中调养
阿婆善良
杀鸡炖熬浓汤
东邻大嫂送来小米
西舍幺妹端来麻糖
小寨人人张罗
土家个个热肠
毛九命活
脸回红光
先拜爷爷奶奶
后谢邻里乡*
上山砍柴
能选枯木朽树
下河背水3
不惧崎岖羊肠
东家有事帮忙东家
西家有事帮西家忙
人人都竖拇指
处处可见赞扬
山里贫苦
农事繁忙
一日三餐豆薯
难得四季羹汤
毛九心灰
私下嘀嘀咕咕
背后吐槽
渐渐吊儿郎当
偷鸡摸狗月下烧烤
寨前院后公然翻墙
说是道非嚼舌
好吃懒做生犟4
风劲草卧
马瘦毛长
防贼增添鹰犬
防蛇备好刀矛
灶边有鼾
粑粑先不上萠5
屋外放屁
灶台退火歇气
人贱肋巴骨头反长
狗贱肚里黑心烂肠
大嫂幺妹编歌
寨里寨外传唱
正月十五
篝火通亮
老人松柏竹枝
小孩杉枝竹棒
幺妹带头
赶毛狗,赶毛狗
幺嫂接唱
赖在人家灶门口
偷我生蛋鸡
吃我护院狗
好吃懒做翻院墙
说是道非嚼舌头
清风明月
残雪篝火
松林呕吐积怨
峭壁撞回愤怒
毛九羞愧
当夜蹿出土寨
连滚带爬
梭下深山峡谷
拍不掉满身鸡毛
洗不清嘴边血污
张望四面的村寨
处处都在赶毛狗
…………
土家山青
土寨水长
山青常留忠厚客
水长不养白眼狼
阿公慈悲
依然救助孤苦
阿婆善良
照样煮粥熬汤
大嫂遍山小米
幺妹满锅麻糖
年年都赶毛狗
岁岁古道热肠
注:
1、毛狗:即狐狸,土家人称狐狸为毛狗子。
2、饿殍:殍piǎo,将要饿死的人。
3、砦墙:砦zhài,村寨关口的寨门寨墙。4、背水:山寨缺水,道路崎岖,无法挑水,只好用背水桶背,很艰难。
5、生犟:顶嘴,唱反调。
6、萠pān,蒸粑粑用的篾垫子,隔在底锅水和锅盖之间,全名粑粑萠。
.02.02于广东江门
杨国武、向红英贤伉俪
作者简介
杨国武,湖北恩施红土人,华师一附中语文高级教师。曾在报刊杂志上发表教育教学研究文章一百余篇,在州市级刊物发表文学作品多篇。曾主编或参与编写出版高考复习指导书籍多部。多年任高中毕业班把关语文教师,参加过十多年高考作文阅卷工作。
向红英,湖北恩施红土人,华师一附中语文教师。曾在报刊杂志发表文章数十篇,并多次获省级以上论文奖。
赶毛狗
十五过元宵,
搭起棚来烧;
跳起脚来赶,
扯起嗓子喊。
这是我们老家红土乡竹栅棚赶毛狗(狐狸)的顺口溜。老家正月十五闹元宵的主要方式就是“赶毛狗”。听公公(爷爷)说,很早以前,毛狗经常出没农家伤害家禽,人们就放火烧了它的老窝,从此六畜兴旺。赶毛狗就是以烧毛狗棚的形式把家里的晦气赶出去,来图一年六畜兴旺,平安吉祥,日子红火;以跳脚呐喊的形式戏谑示儆,提醒人向上向善,睦族和邻。
起初,对于“扯起嗓子喊”这一作法,我是不以为然的。因为喊的内容是早已流传的现成句子“赶毛狗,赶毛狗,赶到x家灶门口…”或“…赶到xx灶门口…”,x家或xx必须实指邻居某一家或某个人。我不愿这么指名道姓地喊,因为自小长辈们就教育我们要有教养,要忠厚。我觉得这样喊就是没教养,也很不厚道,对不起邻居。
可是,公公却告诉我们:赶毛狗的时候要放开嗓子喊,喊得要亮堂,这是我们的乡风。毛狗专干坏事,把干坏事的坏家伙赶到坏人家去,是赶得其所。当然,呐喊时被喊的那家人未必就坏,但至少有某些不足,比如自私懒惰、伤害他人、贪占便宜、挑拨是非、不守诚信、有损公德、有失文明等等。有些不足甚至连他自己都不一定知道,近邻出于关心,喊他是戏谑劝勉、儆诫警醒他,让他闭门三思,新年再以新的面貌做人。否则就会“衣不中身,食不中口”了。被喊的人家一般都受到触动和感化,有的甚至还会诚心感谢喊过他的人。
公公还告诉我们:怹年轻时,因为怹哥哥被反动乡长杀害而失去了生活的勇气,就是李家坪的李定三赶毛狗时喊怹,警醒了怹,才熬过了悲痛,重新振作起来。公公和李定三于是成为一生挚友。
于是,我和二弟、三弟决定赶毛狗。
那是丙午年的正月,也就是公元年2月,我们早就筹划好在十五元宵夜赶毛狗。被喊的人家我们也确定了,是对山的*家。因为*家有一个我们要叫他兴叔的人,喜欢欺负我们小孩,一见到我们男孩儿就从裤子荷包里掏出小刀,晃动着小刀要劁我们(其实他是逗小孩玩,并不当真)。弄得小孩子一见到他就吓得往旮旯儿里躲。
那时,我差四个月满十岁,二弟差四个月满七岁,三弟差五个月满四岁。别看我们仨年纪小,我们平常可会干很多家务:洗碗扫地、砍柴发火、喂猪放牛、抬水推磨??样样都干。我们这个居住农村的九口之家,充饥御寒常不可得,更遑论温饱,是不能有人吃闲饭的,要“丢了扬叉使扫帚,见事做事忙活路”。我早已是家里的替补劳力了,二弟是又勤快又能做事的实干家,三弟头脑灵活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比如递送东西、扫地之类的事。而元宵节爹娘会答应我们,放下家务赶毛狗。
正月十五,我们起了个大早。开门一看,茫茫群山,皑皑白雪。这时,爹娘和姐姐他们早就到三汊溪背煤炭去了。于是,我们忙着发煤火扫地后,兄弟仨每人喝碗合渣,吃了个苞谷老浆粑粑,身上再捆根草绳保暖,脚下穿着娘给我们补了又补的解放鞋,冒着大雪和寒风,开始按计划行动:
我上山里砍来搭毛狗棚的长树杆和竹子;
二弟在杉树和枞树林采集杉刺枞枝;
三弟在门口竹园里拖来死竹和枯竹枝。
材料备齐后。我们先把门口一块空地上的积雪铲开,将干草和枯叶铺在地上,再贴地放上一根一丈多长的树杆,在地势低的一头,用几截粗竹搭成两尺多高的支架撑起树杆,往树杆上盖上木条和竹竿,形成棚架。最后把树枝竹枝等全堆到棚架上,堆得像座小山一样,还得从竹园里砍几根长得不成材的荆竹或水竹,压在最上。并在支撑树杆的一头留出洞口。虽然寒风凛冽,我们三个冰雪男孩却没有感到冷。直到毛狗棚搭成了,我们才高高兴兴地回家吃晚饭。
暮夜一来临,我们仨就争先恐后地直奔毛狗棚,往洞口里塞进干燥的杉树刺,点燃毛狗棚。杉树刺和枞树枝能助燃。竹子和竹枝燃烧时能发出噼里啪啦的声响,像鞭炮一样,震耳欲聋。我们围着大火熊熊的毛狗棚欢呼跳跃,高声叫喊:“赶毛狗啰一一赶毛狗,赶毛狗,赶到黃家灶门口。毛狗打个屁,粑粑不来气。毛狗打个鼾,粑粑不上萠(攀音,一种用竹篾编成的放在大铁锅里蒸粑粑的圆形竹器)。毛狗打个坐,粑粑是土坨……”声音洪亮,在群山回荡。我们一边在呼喊,一边也在注意听别人赶毛狗到哪家。
一时间,山前山后,各家各户的毛狗棚也都燃烧起来了,呼喊声也响起来了;火光冲天,喊声干云。红的火,白的雪,交相辉映,无比瑰丽!群山万壑,燃烧的树枝和竹子的爆炸声,人们的呼喊声,声浪一浪接着一浪,此起彼伏,热闹非凡!由近及远,由远到近,大地被装点得璀璨夺目,人们被带进欢乐的海洋。抬眼而看,眼望间是民胞物与示人吉祥的火光;倾耳而听,耳闻处是守望相助励人向善的交响。这火光,这交响,纯净了天地,和谐了人间。这正是赶毛狗的意义所在!
直到火光已经消逝,声浪早已止息,夜晚趋于宁静,我们才兴味不已地回屋。
这次之后,我们就没再见过*家的兴叔欺负小孩了。这年的腊月,*家公(兴叔父亲)接我爹爹帮怹家杀年猪,并接我们一家去吃杀猪饭。我们明白:接爹爹帮忙只是找个由头,接我们吃杀猪饭才是目的。那是要谢我们赶毛狗呢。宴请人吃杀猪饭,那时在老家是邻里之间最高规格的礼遇了,却之不恭。除了爹爹,家里让我作代表去享受了*家盛情的款待。
再后来,因为要“破四旧”,我们家又是富裕中农,要夹起尾巴做人。加上要供弟妹们读书,我十三岁不到就参加生产队劳动了。元宵节,一家人当劳动的劳动,当读书的读书,不得闲赶毛狗了。
为谋生,我们兄弟仨天各一方。“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时间是移动的,会毁灭一切。这就是佛家所说的无常。然而,惟老家邻里守望、相助共赢的淳朴乡风与向上向好、与人为善的醇厚民德如常,沾溉后人,普惠众生;朴厚仁善的人之大节坚如磐石地深深植根于我们的心灵而常盛,不可移易,受用不尽。
值此,就不能不一探赶毛狗时那首流传众口的诗的奥秘与玄机了。那首赶毛狗诗,其文化内涵决不是爝火微光,无足轻重。
诗的前半“赶毛狗,赶毛狗,赶到x家灶门口”,围绕赶毛狗的主题,指出被喊者。是扣题,是点名,是呼告。
诗的后半:“毛狗打个屁,粑粑不来气。毛狗打个鼾,粑粑不上萠。毛狗打个坐,粑粑是土坨。”
一、从形式上说,它具有民歌形式。陕北民歌“信天游”,篇幅短小,两句一首。第一句多为比兴句。如“羊肚子手巾包冰糖,我的哥哥好心肠。”“山丹丹开花红姣姣,干妹子人才长得好。”赶毛狗诗的“毛狗打个屁,粑粑不来气…”就是这样的形式。
二、从手法和功能上说,它具有赋比兴手法和讽谕功能。中国最古老的诗歌总集《诗经》,其中大多数作品是用赋比兴手法的。先说赋。赋就是铺排,即铺陈、排比。诗作中,铺排就是将一连串内容紧密关联的景观物象、事态现象、人物形象和性格行为等,按一定的顺序组成一组结构基本相同、语气基本一致的句群。赶毛狗诗正是用了赋的手法。再说比兴。汉代郑众说,“兴”,“起也”,即托诸“草木鸟兽以见意也(《毛诗正义》)”。孔颖达指出:“其实美刺俱有比兴者也。”(《毛诗正义》)指出“比兴”具有美刺讽谕的功能。赶毛狗诗中毛狗的活动为起兴,“以引出所咏之辞”,正是戏谑、劝勉、儆诫人的,目的“美”,形式“刺”,具有美刺讽谕功能。
三、从内容上说。分为两方面:一是毛狗。毛狗在灶门口“打屁”“打鼾”“打坐”,既属戏谑调侃,又属起兴以引出下文,还寓意:“这家人的灶门口已灰烬火熄,早就揭不开锅,已成了毛狗的乐园”。二是“粑粑”。“粑粑”由主粮苞谷做成。“粑粑不来气”,不是说粑粑蒸不熟,而是说没有做粑粑来蒸,那哪来蒸气呢?“粑粑不上萠”,“萠”是蒸粑粑的器具,这是说连放上萠的粑粑都没有了,那还蒸什么呢?“粑粑是土坨”,“土坨”指土块,这句则进一步说苞谷还在田里土块中,还没长出来,那又怎么生活呢?这三句,都是从“粑粑”的角度,说穷得无以为炊。但三层内容从“蒸不来气”到“没有粑粑蒸”再到“还是田里的土块”,逐层递进,不仅突显了没得蒸,不能蒸蒸日上,而且突出了生计越来越糟糕。为什么只从“粑粑”这个角度说事呢?那是因为“民以食为天”。赶毛狗诗后半这两方面的内容都是以形象说话,以极其严重的后果来儆示被喊者,促其向善。
概之:其形式不重端雅而重谐谑,其词句不尚丽艳而尚粗犷,其志思不属张狂而属深微,其韵致不贵外扬而贵内敛;自出机杼,造化天成。《毛诗大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诚哉斯言!
“沿波讨源,虽幽必显”!赶毛狗诗“导扬讽谕,本乎比兴”;揶揄戏谑,寓教于乐;儆示近邻,里仁为美。其情也挚,其意也殷。不失为我国诗歌园地中幽独绽放在僻远的恩施东乡而别具芳馨的奇葩!
诗曰:
向往新年鸿运旺,
元宵赶狗把棚烧。
合家亮嗓声传远,
万壑回音响震霄。
戏谑喧阗腾大义,
岧峣迥僻有高操。
民间自古敦风化,
人莫不能做舜尧!
.02.14于武昌
征稿函
《文艺清江》长期征稿,要求原创,文笔流畅、触动心灵的小说、散文、诗歌,散文小说三千字以内,公益平台,无稿费,所有赞赏20元以下不发放,留作平台运营,20元以上转交作者,每月15号发放上月选编作品赞赏费。
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