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地理 » 侨乡江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荷塘纱龙的创造
TUhjnbcbe - 2021/7/6 17:37:00
您听说过“荷塘纱龙”吗?

荷塘纱龙是新会县的中国民俗舞蹈,传说龙能行云布雨、消灾降福,象征祥瑞,所以以舞龙的方式来祈求平安和丰收就成为全国各地的一种习俗。当地民间传统舞龙种类较多,有蕉树龙、禾草龙、金(银)布龙、火龙、沙龙等。此前,多在春节、秋收后或神诞时进行。其中,远近驰名、艺术性较强的是荷塘区篁湾乡的荷塘纱龙,先后到香港、上海、澳门及邻近各地演出,获得好评。

这一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俗舞蹈其实起源于侨乡广东江门。作为一种古老的民俗文化,相传数百年前,篁湾乡有一举人在四川候补县官,对当地乡民耍龙灯很感兴趣,经常与舞者切磋舞技。回乡后,与乡中昆仲研究,以本地游龙的形象为基础,吸取四川“游龙抢宝”(以元宝作引龙),改为富有本地特色的龙吐珠;吸取四川彩龙的滚、缠、盘等款式舞技,创造了纱龙矫健威武的舞姿。而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龙舞形式,是上个世纪20年代,留学日本的乡民李玉颖,提议把裹布以轻纱贴金绘彩,使龙灯形象显得更高尚纯洁,色彩瑰丽,玲珑透彻,轻巧灵活,成为当地群龙中独具一格的纱龙灯。

纵观荷塘纱龙的发展,其间不断吸收外来经验,可以被称为是各种文化碰撞、交流的历史。了解其发展史,就是在了解地方文化是如何在外来文化冲撞下生存、融合并创新的。《荷塘纱龙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就在书中为您详细梳理、探讨了荷塘纱龙发展的历史脉络及背后动机。

本书从人类学、民俗学的视角出发,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荷塘纱龙”为支点,探讨其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可能,认为地方文化与外来他者是一种反哺、支撑的关系,可以在调适中融合发展。本书是对新发展理念的实践的解读与扩展,对中国农村社会传统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本书作者宋旭民,江门职业技术学院教授,从事侨乡文化研究,先后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5部。他搜集与整理了荷塘纱龙技艺相关资料,挖掘了荷塘镇及周边下辖村的地方特色文化,逐步厘清了舞龙技艺中生态、社会、信仰、审美等要素的影响,并对舞龙文化所反映的民族精神、农耕本色、宗族利益进行价值提炼,为荷塘纱龙可持续性开发提供了操作实践上的指导。同时,从学术视野上来看,该书将地方民俗放置于文化全球化的大环境之中进行考量和分析,既立足于江门侨乡本地文化的特色,又基于文化整体性视角探讨了西方文化对传统地方文化的冲击,并在此基础上将读者引向一个更为深层次的思考:在外来文化、都市文化强势影响下,以地方文化为代表的“小传统”的生存与发展是如何表现的?想要知道答案,快亲自到书中去寻找吧!

样章试读

滑动

1
查看完整版本: 侨乡江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荷塘纱龙的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