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们、同学们:
早上好!今天我们国旗下的讲话就从宋代诗人赵友直的这首《立夏》开始。请高二全体同学齐声朗读。
四时天气促相催,一夜薰风带暑来。
陇亩日长蒸翠麦,园林雨过熟*梅。
莺啼春去愁千缕,蝶恋花残恨几回。
睡起南窗情思倦,闲看槐荫满亭台。
(两周前的星期一),5月6日,农历己亥年四月初二,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7个节气------立夏。
当太阳到达*经45度时,是为太阳回归年的5月5日或6日,“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立,建始也,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在天文学上,立夏表示告别春天,进入到夏天了。
对南方来说,立夏后进入雨季,雨量和雨日均明显增多。“多插立夏秧,谷子收满仓”,南方早稻插秧的农忙就在此时,立夏日的阴晴风雨也能预兆一年的丰歉,雨水、雨量、风向与收成关系极密切,农谚就有“立夏东风雨涟涟”。此时正是早稻大面积栽插的关键时期,而且这时期雨水来临的迟早和雨量的多少,与日后收成关系密切。农谚说得好:“立夏不下,犁耙高挂。”“立夏无雨,碓头无米”。
立夏在中国文化里更有其超越天文时令的人文意义。
立夏的民俗就有吃嫩蚕豆、立夏饼、立夏蛋等习俗。吃货眼里,每个节气都是吃的节日。而在诗人眼中,则有不一样的感悟。陆游在《立夏》中这样描述:
赤帜插城扉,东君整驾归。
泥新巢燕闹,花尽蜜蜂稀。
槐柳阴初密,帘栊暑尚微。
日斜汤沐罢,熟练试单衣。
因为对中国人来说,立夏是三阳开泰的日子。立夏时,古人有迎夏仪式。君臣一律穿朱色礼服,配朱色玉佩,连马匹、车旗都要朱红色的,以表达对丰收的祈求和美好的愿望。“赤帜插城扉,东君整驾归”,当城门插满赤旗,迎夏于南郊之时,正是“留春春不住”,司春之神---东君也就要离开了。
“夏,假也。”这个“假”有非真实、非本质之意,如果以热胀冷缩来理解夏天万物的生长膨胀之谓假,倒的确形象。夏因此有大之义。“夏”在羌语和藏语中都是“伟大、强大”的意思。春秋时代的中国人说:“夏,大也。故大国曰夏。”《说文》:“夏,中国之人也。”夏从一个时间物候之词,一步步假借并丰富其含义,以致成为国家、文化的名称。“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跟春、秋等词语一样,夏也具有丰富的人文含义,“凡物之壮大者而爱伟之,谓之夏”。大屋也称夏,高楼大厦即是夏屋。在上古中国,大水也称夏,汉水就曾称为夏水,汉口则称为夏口。
我国著名学者余世存在其著作《时间之书》中将四时节气人格化,他说“立春是天下雷行而育万物,立夏是君子以辅相天地之宜,立秋是君子以作事谋始,立冬是君子以俭德避难”。《礼记·月令》篇,解释立夏曰:“蝼蝈鸣,蚯蚓出,王瓜生,苦菜秀。”说明此时青蛙开始聒噪着夏日的来临,蚯蚓也忙着帮农民们翻松泥土,乡间田埂的野菜也都彼此争相出土日日攀长。春生夏长,中国文化不仅有“学生”一说,也有“学长”一词。学习生存,领悟生活之后,还要懂得成长的意义,懂得人生于天地之间的道理;学长,在学生的基础上多了一种秩序感、责任感,多了一种给予、付出的精神。
为成辅相天地之才,在这“夏虫忙碌,万物并秀”的立夏时节,忌上课发呆、钓鱼,宜勤勉、宜发愤。今天已是5月20号,这是一个迟到了的立夏讲话,还有18天,江门一中届的同学们将迎来人生最重要的一次考试。祝福会迟到,但一定不会缺席,届的学长们,在挥汗如雨的苦夏里,祝愿自强不息的你们,“度一切苦厄”,收六月硕果。
谨以此杂说与诸君共勉。
届高二(10)班
年5月20日
文部分内容节选自《时间之书:余世存说二十四节气》(语文科组鲍燕萍供稿)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