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郎织女鹊桥相会
七夕节
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发源于中国,其起源于对自然的崇拜及妇女穿针乞巧,后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传说使其成为象征爱情的节日。
又到一年七夕节
今天大街小巷情侣双双
高蓬君看在眼里满满的都是羡慕呀……
“七夕节”,源于牛郎织女的故事。相传在很早以前,南阳城西牛家庄里有个聪明、忠厚的小伙子,父母早亡,只好跟着哥哥嫂子度日,嫂子马氏为人狠*,经常虐待他。一年秋天,嫂子将他赶出了家门,只给了一头老牛,小伙子无奈只好赶着牛出了村,从此大家便叫他牛郎。一天,天上的织女和诸仙女一起下凡游戏,在河里洗澡,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认识了织女,二人互生情意,后来织女便偷偷下凡,来到人间,做了牛郎的妻子。织女还把从天上带来的天蚕分给大家,并教大家养蚕,抽丝,织出又光又亮的绸缎。牛郎和织女结婚后,男耕女织,情深意重,他们生了一男一女两个孩子,一家人生活得很幸福。但是好景不长,这事很快便让天帝知道,王母娘娘亲自下凡来,强行把织女带回天上,恩爱夫妻被拆散。牛郎上天无路,还是老牛告诉牛郎,在它死后,可以用它的皮做成鞋,穿着就可以上天。牛郎按照老牛的话做了,穿上牛皮做的鞋,带着儿女,上天去追织女,眼见就要追到了,岂知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金簪一挥,一道波涛汹涌的天河就出现了,牛郎和织女被隔在两岸,只能相对哭泣流泪。他们的忠贞爱情感动了喜鹊,千万只喜鹊飞来,搭成鹊桥,让牛郎织女走上鹊桥相会,王母娘娘对此也无奈,只好允许两人在每年七月七日于鹊桥相会。
这就是牛郎织女的故事,据说每当七夕节,人间看不到一只喜鹊,因为喜鹊都去给牛郎织女搭桥了,而且,七夕节夜,坐在葡萄架下还能听到牛郎织女说悄悄话呢!
那么,七夕节除了跟最爱的另一半甜甜蜜蜜
还有什么别的过法吗?
在江门,七夕节还被称作“慕仙节”,这个名称似乎与著名诗句“只羡鸳鸯不慕仙”有些许联系,但是具体如何无从考究,只是在江门,七夕有了不一样的滋味……
《开平县志》《新会县志》均记载:七月七即农历七月初七。相传是天上牛郎与织女在银河相会的日子,俗称“女儿节”,又称“乞巧节”。城乡各地,在七月初六晚,竞相在阳台、庭院,陈设果品糕点,点燃香烛,向天祷拜,直至深夜,谓之“慕神仙”。
根据记载,江门人的七夕活动——“慕仙”从七夕的前一天就开始了。江门初六“慕仙”的传统也是历史悠久。
江门人认为,七夕是女孩子的节日,所以在七夕拜的主角是七仙女。少女们希望能传承七仙女的美丽灵巧,于是祭台上总是摆上七杯茶、七碗糖水、七种不同的水果以及菱角来“慕仙”。还要烧七姐衣纸,说是要给七位仙女做新衣服的。供奉的时候,女孩子们就买来新的胭脂粉饼一起供奉,说是供奉过后擦上这些胭脂会更加漂亮。
七夕供奉的时候,要摆上七种不同的水果,但就是不能放梨子,因梨与“离”同音,人们不希望牛郎织女相会后这么快就分离;后来也有人摆上八碗糖水八份水果和八杯茶,寓意供给七位仙女及牛郎。
除了七夕前夕的“慕仙”活动
江门人在七夕当日也有非常精彩的活动哟……
高蓬君了解到,在江门一些地方,每年七夕都举行大型的“乞巧节”活动。在“乞巧节”到来之前,妇女们做好各种准备,她们买来各种花纸、花布以及鲜花、胶花、绢花,或剪或贴,或用各色丝线缝合,制成各具特色、栩栩如生的亭台楼阁、小桥、人物等,并以此创造牛郎织女“银河会”、“昭君出塞”等场景。
到了傍晚,由七位7岁至10岁的女孩化妆成七仙女,在乞巧棚的“织女”前行大礼,祈求仙女恩赐,使人人都心灵手巧。然后,沙溪村及邻村的村民都来参观各式乞巧饰物。同时舞龙助兴,放电影或唱戏法。以前,乞巧节在展示各自的乞巧作品时要进行做针线活、剪纸或扎花比赛,叫做“比乞巧”。比赛中获得最高评价者就被尊为“巧女”、“巧姑”。
(图片来自网络,与内容无关)
相传,织女除了管理妇女纺织外,还主宰瓜果农作物的生长。所以,江门一些地方的姑娘们会在农历六月初十,晒上一盆红豆、一盆绿豆和一盆稻谷,到了六月廿四再用水浸豆谷让它发芽,每晚还要把豆谷拿出露天晾一晾,这叫“打雾”。直至七月七日晚,姑娘们把自己精心炮制的“巧芽”拿出来展示,看谁的芽苗生长旺盛而又嫩绿。沙溪村的姑娘们就是这样通过每年的乞巧节,展示自己才华的同时,乞求织女赐给自己聪明才智和心灵手巧,祈祷自己的婚姻美满,家庭幸福看到这里小伙伴们是不是感觉有长知识啦!
没错,七夕节除了丰富的爱情含义之外
还有浓浓的传统文化意味
所以,小伙伴们还可以参与进来
共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哟~~
内容综合自网络
编辑
木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