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问答 » 文章推介1吴隽宇,陈康富,陈静
TUhjnbcbe - 2021/6/20 11:02:00
复方卡力孜然酊价格 http://m.39.net/pf/a_5229029.html

图片来源:作者绘制

国土空间规划视角下的江门市文化遗产廊道构建研究

StudiesontheConstructionofCulturalHeritageCorridorinJiangmenCityfromthePerspectiveofTerritorySpacePlanning

作者简介

吴隽宇: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广州市景观建筑重点实验室,副教授

陈康富: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硕士研究生

陈静文: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硕士研究生

彭长歆(通讯作者):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arcxpeng

scut.edu.cn

摘要

近年来,我国文化遗产所赖以生存的城乡环境遭到城市化浪潮的冲击,大量建筑文化遗产面临自身衰败和生态环境破坏的双重压力。如何在快速发展过程中有效保护遗产廊道是未来工作的重点。本文结合廊道适宜性理论,基于国土空间规划视角提出了结合遗产廊道整体性建设与生态保护的构想,利用GIS技术进行江门市文化遗产廊道构建研究:首先通过生态敏感性分析获得研究区域高中低敏感区的主要分布情况,通过生态适宜性分析获得研究区域土地开发建设适宜性分区的主要分布情况;然后对研究区文化遗产资源进行价值评估与空间分布集聚分析,确定文化遗产廊道的主题与基本空间格局;利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模拟空间可达性,得出潜在的文化遗产廊道区域;最后,结合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得到最终的江门市文化遗产廊道保护空间网络。文化遗产廊道与国土空间规划的结合将实现从文化遗产点到历史文化空间的视角转变,本研究希望对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廊道的规划与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

国土空间规划;遗产廊道;适宜性分析;江门市

1 研究背景

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近年来,我国文化遗产所赖以生存的城乡环境遭到城市化浪潮的冲击,大量建筑文化遗产面临自身衰败和生态环境破坏的双重压力。*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目标,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强有力的*策支撑。在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将文化保护专项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将其与生态环境保护等专项规划并列,把文物保护利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国土空间开发联系起来,实现了从文物资源到历史文化保护空间的视角转变。年10月澳门世界旅游经济论坛上,广东省副省长许瑞生倡导共建“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系统”,为大湾区共同保护与活化文化遗产提供了有力的*策支持。该举措既有利于推动大湾区城市旅游产业的发展,又有利于保护和活化历史文化遗产,从而实现历史文化资源的活化利用,促进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软实力建设,使其成为“国家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从国土空间规划视角探讨地区文化遗产廊道的构建方法成为目前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在新时期面临的新课题。

作为一种描述遗产分布与区域特征的概念,遗产廊道的提出为跨区域综合性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提供了新的视角,有利于世界文化遗产领域相关理论方法的建构。有别于传统的文化遗产类型,遗产廊道通过整体性视角,将文化遗产资源在空间意义上的“点”延伸到“线”的层面,支持更大尺度范围内各区域遗产点之间的关联性,并在一个宏观而整体的线性空间尺度下提升这些分散遗产点的价值认知,从而达到整体保护的目的。可以说,遗产廊道是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保护历史文化空间的一种重要方式,能完整地保护文化遗产资源的特殊价值,最大限度地实现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传承和可持续发展。

2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遗产廊道建设的契机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为文化遗产保护与国土空间规划的统一提供了可能。通过“一张图”、遥感监管等科学方法可以进一步落实文化遗产资源保护。一个地方的文化有系统性,即具有空间和时间维度的特征。因此,从地域视角研究一个地区的整体文化及其文化各要素的空间分布、空间组合与发展演化规律,便能呈现出整体的面貌。这就是遗产廊道这一新型遗产保护概念最为核心的内容。作为线性文化景观,遗产廊道可以是具有文化意义的运河、道路以及铁路线等,也可以指通过适当的景观整理措施,联系单个的遗产点从而形成具有一定文化意义的绿色通道。从规划的技术层面来看,遗产廊道可以理解为一种地区发展战略或规划方法,强调文化遗产保护、经济发展、生态保护的多赢格局,其做法通常表现为遗产通过绿色通道的串联形成线性或带状空间,进而落实到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鉴于此,也可以将遗产廊道理解为一种结合遗产休闲、亲近自然、亲近地方历史的游憩休闲方式。

文化遗产廊道的规划和建设近年来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年5月发布的《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中首次提出要建设国家文化公园。作为国家形象特征和文化传统的标志体现,国家文化公园渗透着民族精神与国家价值,对于阐释、解说、研究国家遗产的自然或文化主题具有独一无二的作用。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出“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要求“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实施应充分考虑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管理需要”,并“提供多样化、多层次的文化产品与服务”。年7月24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审议通过了《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要求结合国土空间规划对各类文物本体及其环境实施严格的保护和管控,合理保存传统文化生态。实际上,长城、大运河、长征线路均为国家线性文化遗产,方案更强调线性文化遗产,即遗产廊道在国土空间规划框架下的保护、传承与合理利用。目前长城、大运河都已成功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由此可见,历史文化空间可以理解为因人类活动而形成的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国土空间,不可移动的物质文化遗产是其核心组成要素,而遗产廊道则是其重要的空间组织形式。遗产廊道与国土空间规划的结合,实现了从文化遗产点到历史文化空间的视角的转变。

GIS技术应用的成熟为遗产廊道的构建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作为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辅助工具,GIS技术对空间信息的采集、存储、管理、分析和表达等功能适用于国土空间规划“双评价”体系,即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和国土开发适宜性评价,同样也适用于遗产廊道的适宜性分析评价。通过GIS的运用,可对规划范围内土地资源、水资源、旅游资源、生态、环境、交通等要素进行单项评价或多要素叠加集成评价,为资源环境本底评价和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提供基础。同时,在GIS技术支持下把遗产保护与生态保护结合起来,构建遗产廊道,并将其作为一种区域和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加以建设和保护,以实现区域与城乡的可持续发展。

3国土空间规划视角下文化遗产廊道保护范围的划定

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要求以“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以下简称“双评价”)作为划定国土空间格局的重要支撑,其同时也是划定文化遗产廊道保护范围、明确廊道沿线土地开发强度的重要依据。“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是指:判断区域内土地资源、水资源、旅游资源、大气环境等资源环境要素对这个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人口规模、经济规模和建设规模的支撑能力。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实际上是对特定国土空间生态环境本底相对客观的评价。“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是指:在维系生态系统健康的前提下,综合考虑资源环境要素、区位条件以及特定国土空间,进行农业生产城镇建设等人类活动的适宜程度评价。利用GIS技术,通过“双评价”得到生态保护、农业生产、城镇建设等不同功能指向下的承载能力等级,从而划分农业生产和城镇建设的适宜区、一般适宜区和不适宜区以及生态保护极重要区、重要区、一般区。国土空间规划视角下的文化遗产廊道构建以“双评价”体系作为划定文化遗产廊道保护范围与明确沿线土地开发强度的重要依据。首先,结合研究区的自然资源要素和生态本底条件进行生态敏感性分析,根据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划分出研究区内高中低生态敏感区;然后,通过生态适宜性分析划分出研究区域内的土地开发建设适宜区(分为适宜区、一般适宜区和不适宜区),完成遗产廊道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双评价”能客观地反映研究区现状资源环境的优势与短板,发现地区未来发展的潜力,最终得到文化遗产廊道用地的适宜性分区与开发的限制性分类。

4 廊道适宜性分析的理论与实践发展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遗产廊道理论的构建在我国尚属发端。《关于全面开展国土空间规划工作的通知》强调国土空间规划需要保护体现地方特色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和历史文化保护体系,对生态环境与文化遗产体系的关系做了阐释,遗产廊道正是综合生态环境与文化遗产体系的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方法。如何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协调生态环境、有效保护遗产廊道资源?适宜性分析为遗产廊道的构建提供了一种思路,它是遗产廊道构建的基础与核心,同时也是遗产廊道构建的难点所在。

适宜性分析对区域资源的分析与评价有重要作用,有利于遗产廊道文化保护、生态维持、景观提升等多重目标。适宜性分析最早被用于区域规划,麦克哈格(IanLennoxMcHarg)提出的分层制图模式(千层饼模式)受到广泛

1
查看完整版本: 文章推介1吴隽宇,陈康富,陈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