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会,古称冈州,现为广东省江门市辖区,地处珠江三角洲西南部的银洲湖畔、潭江下游,东与中山、南与斗门相邻,北与江门、鹤山,西与开平、西南与台山接壤,濒临南海,毗邻港澳,陆地面积平方公里,年户籍人口76.41万人。
新会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年平均气温23.8℃,降雨量.1毫米。气候温和,土地肥沃,河网密布,物产丰饶,新会葵艺闻名遐迩,新会陈皮享誉全国。素有「葵乡」、「陈皮之乡」、「鱼米之乡」之称。
新会是南粤历史文化名城,历史上一直是四邑地区的*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年地区生产总值.03亿元,在年全国百强区榜单中排行第49位。
新会文物古迹极多,有新石器时期的贝丘遗址,有隋朝的古塔,唐朝的官冲窑址,宋朝的孔庙,宋元厓山海战遗址和崖山祠,明清的古塔,古炮台,新会书院及新会学宫,广东四大名寺之一的圭峰山玉台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梁启超故居,4A级景区小鸟天堂、圭峰山国家森林公园和古兜温泉度假村,和叱石岩、紫云观、玉湖、银湖湾等。
新会是广东历史上文风最鼎盛的地区之一,有「东莞拳头新会笔」之美誉,岭南大儒陈白沙、维新领袖梁启超、历史学家陈垣等均出自新会,是岭南学派和岭南琴派的发源地,有「海滨邹鲁」之称。
新会是珠西门户型城市,既是粤港澳大湾区通往粤西和广西地区的西进门户,也是粤西进入珠三角核心区的交通要塞。未来几年,新会立足珠西综合交通枢纽和珠西客流中心的战略定位,投入超亿元重构交通新经纬,新会将全面迎来「大桥时代」和「高铁时代」。
崖门镇银湖湾
崖门镇位于新会西南部,地处珠江水系崖门出海口,依山面海,面积.41平方公里,辖17个行*村,2个社区,2个林场,常住人口5.4万人。是一座生态环境优美、文化底蕴深厚、产业配套完善、居住条件宜人的活力之城。
梁启超故居
梁启超故居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新会会城茶坑村,建于清光绪年间,是一幢古色古香的青砖土瓦平房,由故居、怡堂书室、回廊等建筑组成,建筑面积有多平方米。
梁启超故居故居有一正厅、一偏厅、一饭厅、二耳房,两厅前各有一天井,便厅侧有梯级直达其顶部楼亭书房。怡堂书室是梁启超曾祖父所建,是梁启超少年时代读书、接受儒家传统教育的地方。
梁启超纪念馆位于梁启超故居南侧,由港商、新会荣誉市民谭永廉先生捐资兴建。并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当代中国建筑大师莫伯治先生主持设计,年落成。建筑面积多平方米,建筑形式中西合璧,既有晚清岭南侨乡建筑韵味,又隐现天津饮冰室建筑风格,与原有故居、怡堂书室以及新建的广场等连成一片。年,纪念馆内重新装修和布展。新的展览共分7个部分,每个部分以不同的专题,不同的层面,展示梁启超作为中国近代史上杰出的爱国*治活动家、思想家,享誉中外的学术巨擘和书法大家的风采。其中,梁启超成功的家庭教育、学术界研究梁启超成果也列入专题,藉以加强纪念梁启超和研究梁启超的现实意义和时代意义。
圭峰山国家森林公园
圭峰山风景区为广东首批省级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4A级旅游区。位于城区北部,景区面积44.78平方千米,平均海拔多米,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由圭峰叠翠、玉湖春晓、玉台晨钟、绿护桃源、牵线过脉、龙潭飞瀑、山顶景区、运动公园等八大景区组成,主要特点是集自然生态景观和人文景观于一体。主要景点有海拔多米的山顶平原绿护桃源景区,位于圭峰、云峰、叱石三峰之间,宛若世外桃源;半山腰上的千年古刹玉台寺是广东四大佛教寺庙之一,其内有广东省重点保护文物元代喇嘛塔。
山下玉湖景区的周恩来总理视察新会纪念馆珍藏着周恩来、朱德等*和国家领导及巴金、田汉等知名人士视察新会的历史照片和诗词墨宝,葵博园内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新会葵艺的展品及工艺现场展示。体育运动景区设有烧烤、滑草、网球、卡丁车等十多项娱乐设施。至年景区已举办了16届「圭峰之春」文化庙会和18届「万胜杯」龙舟赛,是珠三角著名的节庆旅游盛事。
新会陈皮村
江门市新会陈皮村市场股份有限公司于年8月29日开业,至今已完成了一期10万平方米3.5亿元的陈皮文化旅游投资建设,以新会陈皮体验式文化旅游为核心,汇集陈皮种植观光体验、加工仓储交易产业式的先进工业旅游体验、科普教育、文化传播、特色餐饮等于一体的三产融合的特色旅游综合体。
新会陈皮村第一期划分有新会陈皮味觉感受区、多媒体陈皮文化体验馆、新会陈皮创新加工互动区、新会陈皮种植体验区、新会陈皮交易中心、美食都会、陈皮养生客栈等。汇聚了新会陈皮文化体验区、技术鉴定中心、陈皮博物馆、陈皮客栈、唐人街美食区等,建立起新会陈皮的「文化旅游+金融+互联网」的三产融合新模式。
新会陈皮村以本地特色产品为抓手,根植于产业,以三产融合为突破点,深挖特色旅游资源所蕴藏的价值,遵循观光、体验,食住游购,再到农业生态、工业科技,乃至绿色,大健康,人与自然融合一体的思路,着重将旅游的体验价值提升至科技旅游、人文旅游的新层次,做大健康式的大旅游基地,以旅游引导产业,以旅游创造效益,以旅游引领人们的生活。
古兜温泉小镇
古兜温泉小镇位于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西南端,毗邻珠海、澳门,距广东西部沿海高速公路崖南出入口8公里,交通十分便利。古兜温泉小镇坐落于风光旖旎的古兜山下,靠山面海,拥有山、泉、湖、海于一体的自然风光资源和丰富的地下温泉资源。
古兜温泉小镇最特色的八景,是游客必去之地。「古兜八景」分别有:灵石定泉、骊宫余韵、云亭远眺、怡桥清湍、平湖浮碧、竹苑飘香、古兜晨曦、月泉夜话。
新会这个富饶的地方,不仅青山簇簇,碧水悠悠,聚天地之灵气,且文化底蕴深厚,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了大量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新会葵艺
新会盛产蒲葵,特产葵扇,素有「葵乡」美誉。新会葵艺历史久远,从东晋起,新会就已开始葵树种植和葵艺加工。经历民间艺匠千余年的探索,新会人将编织、绣花、绘画和印花等工艺融汇一体,葵艺产品的加工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葵业最兴盛时期,新会有多家葵厂,多个花色品种,产品远销欧、美及东南亚各国。火画扇在清道光县志中已见记载,清同治末年老画师陈晚将火画扇技艺推上高峰,年被国家列为特种工艺品,还荣获中国轻工部首届「百花奖」等多个国家奖项。
年周恩来总理到新会视察,专程到葵艺厂参观,对新会的葵工艺制品给予高度评价。郭沫若年到新会视察时,对葵扇工艺赞曰:「清凉世界,出自手中,精逾*斧,巧夺天工,飞遍寰宇,压倒西风。」岭南画派的一代宗师关山月曾60余次尝试「烙火画」工艺,但由于无法把握烙铁的力度,每次都把扇面烧糊,最后,他只有掷「烙」长叹:真是一门绝技!
白沙茅龙笔制作技艺
茅龙笔起源于明代,已有五百多年历史。创始人是明代理学家、诗人、书法家陈白沙先生(陈献章),因此又称「白沙茅龙笔」。它以新会圭峰山茅草为主要材料,经多道工序精心制作而成,是传统手工制作的典范,是以植物纤维创新制笔的杰出代表。
用茅龙笔书写的书法,笔锋特别,笔划中留有空隙,形成其它书法难有的「飞白」,笔画顿挫、拙重,别具一格。当年茅龙笔的发明,开创了茅龙书法艺术,震撼了书法界,一洗元代以来柔弱萎靡的书风,确立了岭南书法史上的重要地位。白沙先生的「茅龙书」「奇气千万丈」(《广东新语》),留下「茅龙经典」20多件,其代表作《慈元庙碑》、《种草麻》等都是精品中之精品,为国家珍贵文物。茅龙笔古朴雅致,笔锋修长,极富弹性;笔触苍涩,牵丝飞白相得益彰,宜于行草书体,亦可勾勒山水国画。
蔡李佛拳
蔡李佛拳是岭南拳术一大流派,为广东新会京梅村人陈享于清道光十六年()始创。蔡李佛拳术体系庞大,有拳术39套,对拆类54套,器械类64套(其中棍术14套),桩类练习法18套(俗称18木人桩),狮艺套路9套以及内功练习套路等合共套。技击手法有30种,掌法有28种,桥法有29种,(拳)法有35种,身法有14种,腿法有16种,步法有18种,以「域」、「的」、「益」、「吓」、「鹤」五音为标式,蔡李佛拳路气势磅礴,刚柔相济,别具一格,有「南拳北派化」之称。
新会陈皮制作技艺
新会陈皮,又名广陈皮、冈州红皮,为大红柑(又名茶枝柑)的果皮经陈化而成。陈皮以「广陈皮」为上品,广陈皮又以新会地产陈皮为正品,新会陈皮是广东地道名药,十大广药之一。清代大医师叶天仕的著名「二陈汤」特别注明要用新会皮。
新会陈皮又是极佳的保健食品,清润理肺,有行气、健胃、燥湿、化痰、下气、止呕的功效。陈皮越陈越香,而经年陈藏的新会陈皮更是珍品,因此有「百年陈皮胜*金」和「千年人参,百年陈皮」的说法。
新会陈皮业是一个有数百年历史的独特的地方古老行业。由于工业经济迅速发展和农村城市化,昔日种植新会茶枝柑的地方大为减少,新会陈皮的生产也日渐缩量,新会陈皮这「食用*金」将显得更加矜贵。
陈皮的食用历史久远,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有记载这种上品药物的性味「辛温」,主治「胸中瘕热逆气」,可以促进消化,更有「久服,去臭」的功效。
而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对于这种集保健与风味价值并存的食物更是多有研究,不断地在饮食文化中进行其内涵的丰富。倘若真的追根溯源,现代南美一带的特色烧烤,即在肉中佐以水果类去腻增香,恐怕也要从陈皮入膳的演变中找找原因,而随着食品行业的发展,陈皮也不仅仅单独食用,它越来越多地成为了更多新食品的原材料,以新形式,发挥着经久不息的功效作用。
那么,关于陈皮的饮食历史有着哪些变迁?在名菜中陈皮又如何表现呢?
陈皮的饮食起源及历史变迁
早在上古时代的神话传说中便有仙鹤从仙境里衔来橘的故事,这为陈皮的诞生提供了条件。在中药里,陈皮为芸香目芸香科柑橘属下植物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成熟果皮,是一个非常大的类目,而所谓「陈」皮,则是表明它存放越久,品质越为上乘。
因此有「橘」开始的历史并不能严格地归在陈皮的食用历史中。真正地对陈放很久后的橘子皮展开食用及研究并总结出「陈久者佳」的用药原则的文献记录则是成书于东汉年间的《神农本草经》,然而由于《本草》也是对于东汉前用药经验的总结,故而无法确定橘皮被剥下来风干后贮存再食用,究竟是何时演变出现又为何有这种创新的。
但是在《本草》之后,陈皮的变迁,就在医家著作中被原原本本地记录下来,甚至在其他文学作品中也有迹可循。
在中药里,道地药材的品质永远是最为受到推崇的,古代医家讲究「天时地利人和」,恰当的季节、适宜的水土孕育出来的药材对症下药,才是解脱患者病痛的最佳选择,这些在我国传统医学中颇有门道。陈皮也不例外,受到气候、水文与土壤条件的影响,各地产出的陈皮在用药过程中表现不同,其中最佳的「陈皮选手」则是来自于广东新会地区的陈皮,自宋代起,新会陈皮就成为了中药陈皮的代表,相传新会种柑取皮起源于宋代,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
元代记载广东州府(包括新会)的地方志《元大德南海志》就记录了陈皮在当时的盛产与远销的情况,可见陈皮当时已成为南北贸易著名的「广货」之一。至明清两代,得益于葵业带动,陈皮业声誉鹊起。新会商人利用运销葵制品之便,将陈皮大批销往外省,令新会陈皮与新会葵扇名声远播、并称「二绝」。而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在新会地区关于陈皮的药膳格外繁荣,众多的陈皮食品都成为了新会的特产。
陈皮在名菜中的配伍表现
除了将陈皮单独入茶饮、酒渍,陈皮入菜的饮食文化也非常丰富。在新会地区,受到陈皮文化的影响,当地甚至有专门的「陈皮宴」,这种宴席便是以陈皮为饮食纽带「提纲挈领」,通过粤菜的一些料理方法而组成。
除却古法的陈皮食品,陈皮在零食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多,陈皮山楂条、陈皮果酱以及许多水果奶茶、冰品饮料中都多加入了陈皮的成分,毕竟有「陈皮」二字的出现,似乎就和「养生」脱不开关系。
Photograph:VCG/px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