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在wifi环境下观看,土豪请随意)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贺知章《回乡偶书》无论是熟悉的家乡口音,还是那些凝固时光的老建筑,总能勾起那些像三叔公一样,背井离乡的老江门儿时美好的回忆。中国侨都·江门,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江门五邑各地语言不同、风俗各异,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歇后语。以下是小编辑录的一些五邑流传的歇后语,民间语言的独特魅力,看看您能领略多少?五邑歇后语知多少陈白沙驶牛——半为儒者半为农
这句话有点文绉绉,后衬部分来自陈白沙的诗。陈白沙是个理学家,即是“儒者”,他去“驶牛”——赶牛犁田,自认是“半为儒者半为农”了。家婆蚬——第二世(筛)
*沙蚬是新会睦州的特产,这句话流行于睦州,是用媳妇总结婆婆(家婆)捞蚬的规律的口气表达的。蚬,是用一根长竹竿一头绑紧用铁线纺织成的像筛一样的工具,站在船上向江底挖沙取蚬。由于蚬藏于江底*沙中,往往第一次取上来的是沙石,要第二次以上才有收获。在睦州话中,“筛”与“世”同音。使用这句话,指事情成功的希望极其渺茫,或者说病情很重无法救治,只有寄希望于“第二世”了。桂姐卖布——一匹(笔)还一匹(笔)
旧时,江门有个卖布的女老板叫桂姐,顾客很多,她担心有人趁机偷布,便不停地大叫:“喂,一匹还一匹!”桂姐口齿不清,把“匹”说成“笔”,这句话就被作为歇后语流传下来。使用这句话,指不要把不同的几件事情混在一起处理,要分别对待、正确处置。尚书坊灯笼——何苦
明代崇祯年间,新会出了个六部尚书何熊祥,他在会城居住的那条街便命名为“尚书坊”。何氏家族有多人,有20多间祠堂。尚书坊东门门楼上长年挂着两个大灯笼,上面写着“何府”二字。“何府”蕴涵着何熊祥的威力和气势,又与“何苦”谐音,于是就产生了这句新会人家喻户晓的歇后语。阿松行山——少个得个这句歇后语来源于这样一个故事:从前,开平有位名叫阿松的人,生平最爱吃烧猪肉,有一年,轮到他负责清明祭祖事宜,这年参加祭祖的只有几个人,他十分高兴,说:“少个得个,唔来更妙用!”一只拜山的烧猪,阿松几乎吃了一半。于是,开平坊间便流传下来这句歇后语。圭峰山上扒龙舟——不可能
这是以前新会民间形容事情难以办到的一句歇后语。现在,新会人将这不可能变成了现实,连续几年在圭峰山玉湖举行龙舟赛。喃呒佬遇到狗——没细符
台山流行的歇后语,喃呒佬,指专门替人做法事的道士;没细符,台山话,即没办法,同粤语“冇嗮符”意思一样。生鸡漏蛋——少见多怪
台山歇后语,生鸡指未经阉割的公鸡,台山话生蛋说“漏蛋”。公鸡会生蛋,当然是少见多怪了!阿昆洗镬——内外都咁干净
旧时,江门某酒楼有个叫阿昆的伙计,他做事认真,煮饭之后,将铁锅、瓦锅的内外都洗得干干净净,人们就用这句话称赞他,于是就有了这句歇后语。阿茂整饼——冇个样整个样
民国时期,江门有间酒家有一点心师傅叫阿茂,为人忠厚勤快。茶市将散时,有些茶客会买些饼食回家。阿茂就经常巡视,见到哪种饼好卖或售完,就马上动手做,因而就有了这句歇后语流传。本来,这句话是称赞阿茂勤快、聪明的,不料传来传去变成贬义,说某人没事找事、无中生有。邑微视用五邑话读音,结合本地生活习惯和风俗来理解有地方典故的歇后语,您都看懂了吗?其中的奥妙有没有使您会心一笑呢?视频制作:江门市广播电视台·邑微视
部分文字资料来源:江门日报
邑微视综合整理
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