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问答 » 1944年,游击队借钱抗日,67年后老人
TUhjnbcbe - 2025/7/30 19:47:00
治疗白癜风的知名专家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ys_bjzkbdfyy/

“借钱的时候是孙子,还钱的时候是大爷!”——这似乎是债务关系中不变的定律。

“借钱”在许多人的眼中其实是比较敏感的字眼,即使是关系比较好的两个人,一旦开口向对方借钱之后,双方的关系感觉就像变味了一样。

现实生活中,因“借钱”而发生矛盾的事情有很多,大部分的纠纷都与欠债方不偿还债务有关。

亲人、好友之间尚且如此,更不用提那些只有债务关系的人。正因如此,债务引起的纷争层出不穷。不过,并不是所有的债主都能够成功追回借出去的钱。大多数的债务关系走到最后,都是不欢而散的结局。

年,广东一位老人在家中偶然发现了一张67年前的泛黄借条,而更令人想不到的是,这张不起眼的借条上面,借款金额以及利息加在一起居然高达3万亿。

对于拿着低保勉强生活的70岁大爷来说,借条上的金额无疑是天文数字。其实比起巨额借条,更加令人吃惊的事情还要属借条上的落款人。

老人颤巍巍地拿着借条仔细端详着上面的内容,身为债主的他,是想要回钱财改善生活的,然而看着借款方的名称,老人却犹豫了......

“天价”借条

年12月,家住广东省江门市大井头村的梁诗伟大爷迎来了一件“喜事”!

在翻新老宅的时候,梁大爷竟然在屋顶的砖块里面找到了一张纸条,区区一张泛黄的纸条当然不是什么值钱的东西,但纸条上所写的内容才是真正让人震惊的事情:这是一张价值3万亿的纸条。

“借条?”梁大爷一边疑惑地读着看着纸条上面的大字,一边慌忙地掏出放大镜准备一探究竟。

“借梁鸿文三姐三两白米、黄金以及大洋等物,胜利之后由当地政府偿还!”泛黄的纸条上所写的内容正是这些,而纸条的落款处写着:抗日游击队第三中队李兆培。

看完字条上的内容之后,梁大爷和老伴的心中无疑十分欢喜。要知道,梁大爷和老伴一直都是依靠着政府的低保过日子,倘若能够要回字条上的借款,无疑会给梁大爷一家人的生活带来极大的改善。

可是距离借条上的日期已经足足过去了67年,政府会承认这张借条的存在吗?短暂的欢喜之后,梁大爷一家陷入了踌躇当中.....

“要啊!凭什么不要?欠债还钱天经地义!”周围邻居得知此事之后,纷纷鼓励梁大爷去向政府要回欠款。

梁大爷默默地看了看破旧的老宅,自己一辈子和老伴靠着低保艰难地生活着,倘若能够要回一部分欠款也是好的,至少可以彻底修缮一下漏雨的破屋。

一想到这里,梁大爷决定鼓起勇气为自己和老伴余生的生活努力争取一下。

年春节刚结束,梁大爷在家人的陪同下来到了江门市政府,得知老人是来“要债”的时候,政府工作人员只是觉得梁大爷是在无理取闹。

可是当梁大爷小心翼翼地从口袋中掏出借条之后,工作人员意识到,梁大爷并不是在开玩笑。

相关工作人员将借条拍照取证,并且上报到了相关调查部门,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之后才发现,借条上的借款金额简直可以用天价来形容!

“38石70斤大米,8条黄金以及大洋!”按照现在的物价去换算的话,政府部门需要连本带息偿还给梁大爷3万亿。

面对这样一个天价数字,政府部门实在不知道应该怎样处理,倘若按照借条上的金额偿还的话,恐怕整个省一年的营收都不够偿还借条上的欠款。

无奈之下,梁大爷的天价借条只能暂时被搁置,当地政府部门也立即积极地商讨着方案......

当政府正在如火如荼地商谈着如何处理梁大爷家的借条时,也有人提出了新的疑问:家徒四壁依靠低保勉强过活的梁大爷,怎么会与游击队签下这张巨额借款的呢?

其实政府部门在梁大爷拿出借条时,早就对梁诗伟大爷的家族进行了调查。别看现在的梁家破旧不堪,实际上60多年前的梁家可是当地有名的富豪,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周围人都对于梁诗伟手中借条的真实性深信不疑了。

按照当年梁家的财力来看的话,拿出借条上的物资借去支援游击队,完全是非常轻松的事情。

而借条上提到的借款方“梁鸿文”,实际上正是梁诗伟的父亲,而这位叫“梁鸿文”的人可是大有来头!

对于那个年代的人们来说,能够吃饱穿暖已经是最大的奢求了,而十几岁的梁鸿文却在机缘巧合之下远渡重洋来到了美国。

由此可见,梁鸿文也算是受到过西方文化的熏陶而成长起来的人物。可是在美国生活了几十年的梁鸿文,始终按捺不住心中的思乡之情,于是在其年近古稀之时,梁鸿文选择回到故乡——广东江门。

回到家乡的梁鸿文开始买地建宅,成为了当地有名的大户人家。然而对于梁鸿文来说,自己在外打拼多年却依旧孤身一人,甚至连个后代都没有。

于是秉承着中国人延续香火的传统观念,梁鸿文一连迎娶了六房姨太太,渴望能够有个男丁可以继承自己的财产。

不久之后,梁鸿文心心念念的继承人终于诞生了,看着眼前的男娃,梁鸿文为其取名——“梁诗伟”。

由此可见,梁诗伟大爷算得上是妥妥的“豪门少爷”,那么梁家后来为何会走上落败的地步,以至于梁大爷需要靠低保度日呢?

一切,还得从借条上的“梁鸿文三姐”开始谈起......

含冤去世的“三姐”

借条上所写的“梁鸿文三姐”,实际上指的是梁鸿文的三姨太,她可不是一般的女人!

梁鸿文为了延续香火总共娶了六房太太,而诞下梁诗伟的是六姨太,可是对于当时封建社会的女人来说,小妾生下的孩子需要交给大太太抚养。

梁诗伟出生的时候,梁鸿文的前两房老婆都已经去世,加上梁鸿文的年龄已经很大了,三姐又是姨太太当中最聪慧的一个,因此梁鸿文一直都是让三姐掌权。梁诗伟的抚养权顺其自然就落到了三姐的手中,三姐也成为了梁诗伟的“母亲”。

三年之后梁鸿文去世,梁家财产悉数由三姐掌管,等到梁诗伟长大成人之后再交给他。倘若按照原有的人生轨迹去发展,梁诗伟应该不愁吃喝。

只可惜世事难料、人生无常,暴乱的战争年代没有人能够独善其身......

年,“九一八事变”发生之后,日本侵略者无情地叩开了中国的大门,在日军铁蹄般的践踏下,大多数国人的家庭因战争而变得支离破碎、哀嚎遍地。

对于那个年代的人们来说,明哲保身才是最重要的选择。家大业大的梁家也没能逃过家产纷争,尤其是在梁鸿文去世之后,各房姨太太们都想要分得一点财产逃之夭夭,外面也有许多人觊觎梁家财产。

为了完成梁老爷的遗愿将财产留给梁诗伟,梁家三姐无时无刻不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年,新鹤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中队来到了江门,当时国内抗日物资十分匮乏,为了能够支撑抗战,第三中队李兆培按照组织上的指令来到江门筹集物资。

作为当地鼎鼎有名的大富豪,梁家自然成为了游击队借钱的重点对象,李兆培来到了梁家向三姐说明了意图,没想到三姐却格外大方。

听完李兆培的意图之后,三姐二话不说就将一部分的财产拿去支持抗日,秉承着不拿人民一针一线的原则,李兆培亲笔写下了那张“天价借条”,并且还在借条背后亲笔标注,要将梁家当做革命家庭去对待。

可惜世事难料,三姐的下场最终还是没能圆满......

年,农村开始被重新划分,农民们口口声声地喊着“打地主”,而梁家正是江门当地有名的“地主”,三姐身为梁家的顶梁柱难逃一劫,最终在质疑声中郁郁寡欢、无疾而终。

至此,梁家真正走向了没落,梁诗伟也成为了一个无依无靠的孤儿。

梁鸿文三姐的离去无疑是一大憾事,由于三姐走得太过突然,彼时的梁诗伟还只是一个不懂事的小孩,所以当初的天价借条也从此销声匿迹,直到古稀之年的梁诗伟翻新老宅的时候才发现了它。

经过60多年光阴的洗礼,借条上的字迹早已泛黄,然而那段洒满血泪的峥嵘岁月,却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中。

梁诗伟双手捧着那沉甸甸的借条,脑海中不禁回想起养母。对于他来说,将借条拿出来不仅是想要政府给予自己一点补偿,改善一下晚年的生活。更加重要的事情是为梁家“正名”,摆脱掉几十年来地主的骂名。

那么,已经处于古稀之年的梁诗伟,能够有机会实现愿望吗?

讨债未果的“老人”

不少人觉得政府是应该归还给梁家借条上的金额,毕竟梁家拿出的真金白银来支持抗日。

然而3万亿可是一个省一年的GDP,政府不可能一下子拿到这么多钱给梁家。单是鉴于这一点,梁诗伟能够要回欠款的希望就非常渺茫。

而梁诗伟也考虑到了政府的为难之处,于是他表示可以不要利息的部分只要本金的钱,可即便是本金的钱也已经多达万。梁诗伟能够如愿拿到本金的钱,安稳地度过余下的日子吗?

实际上,政府后来也没有偿还万的本金给梁诗伟,之所以没有偿还本金,也是鉴于以下几点去考虑:

第一,梁诗伟的借条是60多年前的借条,但如今法律上规定最长的债权时效是20年,因此从法律的角度去看待此次借款的话,完全是不成立的。

第二,抗日战争结束之后,中央政府曾经统一处理过借条的事情,但是梁鸿文三姐并没有将借条拿到政府去兑钱,由此也可以看出,鸿文三姐可能并不想要回那笔钱,借条也是当时的李兆培坚持写下的。

不过事情的真相究竟是怎样的,恐怕只有当事人才最清楚!

政府最终还是没有如愿偿还借条上的欠款,不过对于梁诗伟的晚年生活,当地政府却应允了足够的保障,金钱上也给予了一定的补偿,可能没有欠条上的金额多,但是足够梁诗伟老两口养老。

至于那张尘封60多年的借条,如今俨然被陈列在了博物馆里,成为了人民子弟对抗战支持的证据,也成为了梁鸿文三姐洗刷质疑的证据!

有人可能会觉得,政府没有归还借条上的欠款,是属于不太合理的做法,俨然已经违背了“欠债还钱,天经地义”的规则。

可是梁大爷天价借条一事确实存在着许多特殊性,完全不能以普通的债务关系去处理。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处于当时那个特殊的年代当中,即使梁家没有将钱拿出去支援抗日,他们家的资产也有极大的可能性会落到贼寇的口袋中。

因此梁鸿文三姐的做法是十分明智的,将梁家的钱财用于抗日也算是爱国的表现,梁家也因此摘掉了那顶屈辱的帽子,成为了人人敬仰的革命家族。

不过梁家与政府之间债权的处理方法,并不适用于人们认知中债务关系,只要伸手向别人借钱,于情于理都是需要偿还的。

尤其是将钱财借出去的一方,一定要注意留下借款凭证,毕竟人心难测,万一对方不打算还钱的话,也可以利用证据维护自己的权利。

生活在一个法治时代,人们应该对国家以及社会充满信心,即便不能够做到绝对公平,但国家也可以保证大部分人们的利益不会受到侵害!

1
查看完整版本: 1944年,游击队借钱抗日,67年后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