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过南二环一家广东人开的餐厅不知都有多少次了,就是一直没有走进那家餐厅的机会。说到底,还是咱这穷人忙身子,不去消费也就更没有理由进去了。西安城广东人开的餐厅还真不少,可我对南二环这家似乎情有独钟,人虽然不进去,却总是要看几眼的。虽然是这样,你还别说,前几天我就走进了这家餐厅,你说巧不巧,这家餐厅的老板娘竟然是广东江门人,而且她老家离我当年待过的地方并不远,跟她聊了起来,昔日身在江门的往事一下子就浮现了出来。
说实话,我对广东江门还挺留恋的,心底里是有着很深情感的。和眼前那位江门的女子说话,仿佛又回到了二十五六年前的江门一样。虽然说着普通话,可那位女子的口音里带着浓厚的粤语腔调,其实当年我跟当地人交谈时也是用普通话的。虽然听不懂粤语,在江门呆的时间长了,听着那粤语就越来越熟了,像简单的口语多少也能知道一些。可以说,回到西安这么多年,当我猛然听到有人说粤语时,我都要仔细听听,那种熟悉的腔调瞬间回荡在我的耳边。我的确能兴奋一阵子的。我对第一侨乡江门的印象确实是特别清晰的,也是特别有感受的,在那里生活过,自然就有好多话要说。要写的。
江门那地方,最不缺的就是水,也可以说,最多也是水,那像我的家乡白鹿原那么缺水,那么让我为水忧愁过。旱原上的我,身处在这江南水乡,看着那一座座跨江大桥,看着那川流不息的滔滔江水,看着那水流,看着那辽阔的水域,看着那江面上行驶着的轮船,还有那河里游兮着的小船,偶尔还能看见站在小船上扑鱼的渔民,所有这一切,我确实是亲眼见过的。以前在电影里看到的江南水乡、小桥流水、黄雨伞等画面,跟眼前看到的还是有着很大区别。眼前的是实实在在的立体景观,是有声有息的。在江门市区外的码头,每天都有轮船摆渡着出行或者上下班的乘客,看着人家座轮船的情景,那时候,我确实都想坐坐那轮船的,想归想,可由于我们一行总是要赶时间,就是没有坐的机会。这种遗憾,我还是实现了的,那就是我三年前在香港坐着船去过了澳门,那船自然要比江门水域的轮船要舒适得多。我还挺留恋厂区外的小桥的,那小桥真的不少,站在小桥上,跟工友说着话,来自不同地方的乡音汇在一起,那种心情只有身在异乡的人才能真切体会到。江南的水乡,尤其到了傍晚时分,桥边的小店里的霓虹灯也亮了起来,有时候,难免会有几个打扮得妖艳的年轻女子走上前来搭讪,经受不住“热情”召唤的打工仔,就会跟着妖艳的女子去了。虽然去的人有限,可那种现象是存在的。在江门这个地方,妖艳的女子,可以说她们也是来自异乡的女子,肯定是有吸引和诱惑的,人嘛,有时候是很难控制不安分的心的。
在侨乡江门那一年多时间里,虽然自己只是一位普通的打工者,可是我在工作中却有着欢乐和幸福的。这也是我最不能忘记的事情。厂里的员工有男有女,大家来自不同的地方,有广西的、云南的、贵州的、四川的,湖北的、江西的、河南的,等等,就不在一一列举了,当然了更少不了我们几个陕西的。那时候,尽管工作辛苦,加班也是常有的事,好在大家都知道多劳多得这道理。老板待员工也挺实在的,工资也是不拖欠的。记着有一位湖北公安的工友才工作了三四天,手就让机器给夹了,老板第医院医治,直到伤者痊愈,其所享有的都享有了。那时候,我所在的厂子效益很好,老板大把大把地赚着钱,员工的日子自然就好过了。收入有保障,辛苦就不算啥,心情自然就好,工友在一起欢乐就多。可以说,每个人都是认真工作的,不同地方的青年男女在一起,大家彼此间也就慢慢熟悉了。工作间隙,那就热闹了,不同地方有着不同的方言,虽然大家普遍讲普通话,可开起玩笑或者有小小的争议时,方言就来了,往往让人又着急。又好笑。工友们处的熟了,男女同事间就有人碰出了爱情的火花,那火花是强烈而明亮的,有时候也是痴情的,缘分到了的就成了伴侣,没缘分的,分离时那伤心的眼泪都能流干,尤以女子为主。我告诉你一个秘密,都有个贵州的女子喜欢上我呢,我俩一起坐着摩的兜过风,谈过情。说过爱,江门水乡的桥上还留过我俩的倩影呢。每个人都年轻过,每个人都爱过,只是看有没有缘分而已。我就属于缘分没到的那一类。
江门这个地方,我是适应了的,我也是在这里受了很大益处的。记着和一起进厂的几位咱陕西的乡党,刚到江门,压根吃不惯三餐都是米饭的饭食,还想着吃面呀,吃面呀。可谁都知道,在江门是吃不到面的,饿的实在不行了,就有好几个在街边买了香蕉来充饥的。香蕉这东西,在江门实在是太便宜了,一斤才二毛钱,在西安就大不同了,翻几番都是少的。话说回来了,出来打工肯定跟家里是不一样的,不想吃米饭也得吃,没出十天,一个个都吃起米饭来了,这也是没办法的办法。我还好,我是个不拒米饭的主,到江门我一切都好。厂里做饭的是一位四川的妇女,你还别说,那位妇女特别的泼辣,干起活来既清整,又麻利。做出的米饭还真香,一人一盘菜,其中必有肉的。那肉是干炒的,一点异味都没有。米饭我是吃习惯了,我在老家都不吃大肉的习惯在这里给改变了。可以说,我们几个“入乡随俗”了,由于早上厂里不管饭,我们就在街上吃当地的“炒米粉”,那真是太好吃了,这也就是我每每路过南二环想进那家广东人开的餐厅的原因之一,回味是最幸福的事。随着大家对这里越来越熟悉,大家也发现这里有卖的整箱面了,那其实跟方便面是一样的,只是包装不同罢了,只是面块,没有调料包而已。就这样都很不错了,终于有时候可以吃到用电热杯煮的面条了。那一年多里,我也留意和观察这江门本地人的生活,人家确实比陕西能吃肉,什么蛇肉、田鼠肉等,这些肉食。直到今天我都是接受不了的。
我要说的是,江门这地方确实是个好地方,江南水乡,空气湿润,高中毕业后时常发作的口腔溃疡,到江门后再也没犯过,这是我最受益的事,要不是我来江门打工,可能到现在口腔溃疡还常犯呢;江门这地方,是个思想意识比较先进的地方,尤其是容易接触到新事物,我要感谢打工这段特别的日子,让自己的人生阅历有了特别的提高,尤其我买了一台金叶牌单卡收录机,最爱听到了江门、中山、鹤山广播电台的节目,我最爱听的就是面向全国的《打工文学》,在这里我延续着文学的梦想,在这里我有了人生中可贵的生活体验和阅历;江门这个地方,我们一起爱逛的就是市区的夜市,下班后坐着摩的,到市区也就是不到十分钟的时间,看着江南水乡的夜景,马路两边卖时装的摊点一个挨着一个,真的好长、好长。逛夜市的心情,那个爽呀,看着和自己一样,来自异乡的打工仔难得来这么逍遥,难得这么快乐,卖着自己喜欢的衣服和用品,品着江门的美食,让我惊叹的是,满大街的单车,压根就不用锁,也就说,根本就不担心小偷会偷的,我也有过骑单车来市区的经历的。江门的服装夜市在北方城市是没有的,也是不因许的,这就是经济发展中观念的问题了。
我不能忘记的是,那年我们在江门过了个农历年,那天晚上的春晚节目,我都不知道是怎么看的,陕西人恋家的本性又出来了,虽然思念着家里人,可毕竟也受到南方人思想和观念的影响,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是有些谱的。值得庆幸的是,厂里的门卫师傅还把我们十几个邀请到他家的甘蔗地了,我们也和当地人一起,帮着砍起甘蔗来了,这也是我们为数很少的跟当地人接触的机会。在江门过的那个年是不平常的年,因为在正月初八开工前的早上,我还幸运地收到了老板朋友的红包,这里是有讲究的,只要碰见了,认识的、不认识的都给红包,这就是新年的吉祥和财运。
在侨乡江门的往事确实很多、很多,虽然都过去二十五六年了,尤其跟那位江门的女老板娘聊过之后,更勾起了我对昔日往事的回忆,我的脑海里就跟过电影似的。我要说的是,我和妻结婚,买的彩电就是江门电视机厂生产的“高路华”电视,正是这台江门产的彩电陪伴着我妻度过了近二十几年时光。直到后来换了液晶电视,都舍不得卖掉。你说,我和江门的情感深不深?我还有再去江门看看的必要么?我想,只要有机会,我和妻一定要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