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南方日报」
1月11日,江门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大会主席团常务主席陈岸明主持开幕大会,市长吴晓晖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吴晓晖表示,今后五年,江门市政府将认真落实市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深入推进“六大工程”,持续增进民生福祉,奋力构建新时代侨都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预计年,江门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江门将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更大力度融入“双区”建设,加强与“两个合作区”的对接合作,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落实市委“1+6+3”工作安排,深入推进“六大工程”,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持续改善民生,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保持社会大局稳定,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南方日报记者任龙
迈出坚实步伐
抢抓“双区”机遇,发展环境愈发优越
过去五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江门顺利完成各项目标任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预计地区生产总值突破亿元,年均增长6.1%。
五年来,江门抢抓“双区”建设重大机遇,发展环境愈发优越。其中,一批重大平台加快打造,总面积平方公里的江门大型产业集聚区获省批复。一批“硬联通”项目投入使用,完成交通投资亿元,是上一个五年的2.5倍,交通建设实现历史性跨越。一批“软联通”事项取得新突破,全省率先实现商事登记、外资备案登记、智能办税在港澳离岸远程办理,与澳门金融合作业务量突破亿元。
推动工业立市制造强市,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亿元,工业投资累计完成超亿元,高技术制造业、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提升至12.5%、41%。招商引资方面,累计引进投资超亿元工业项目个,投资总额达亿元,其中新投产个。
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攻坚,发展活力更加强劲。其中,商事制度改革、河长制湖长制工作获国务院督查激励。“多证合一”“证照分离”改革成为全国首批法治政府建设示范项目,连续三年法治广东建设考评获优秀等次。市场主体总量翻一番、突破60万户。
五年来,江门经济社会发展火热,城乡面貌换新颜。
着眼城市建设,打造出城央绿廊等城心轴线,建成27公里滨水岸线景观带、个大中小型公园,蓬江启明里、台山台城旧街区、开平塘口等历史街区和建筑有效活化利用。聚焦三农领域,乡村振兴、扶贫开发、粮食安全、“菜篮子”市长负责制等工作连续多年获省考核优秀,新增1个国家级、10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成功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四好农村路”工作成为全国示范。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五年来,江门持续提升民生保障水平,全市财政民生总投入超亿元,年均增长10%。
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江门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效,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预计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以上。
一方面,江门把握新机遇,强化规划引领,加快平台打造,深化机制对接,促进科技合作,全力融入“双区”和支持横琴、前海两个合作区建设。另一方面,推行“链长制”,加快打造战略性产业集群,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38.5%、提高2个百分点。与此同时,聚焦抓项目,努力夯实经济发展“压舱石”,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超亿元、增长31%。此外,致力简流程,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新增市场主体14.7万户,增长42.6%。
更值得一提的是,一年来,江门坚持惠民生,扎实办好各项社会事业,城镇新增就业4.7万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2.9万人,新增公办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学位近万个、优质中小学学位1.5万个,全国首创医养结合“邑康保”项目,惠及80多万市民。
做到“五个必须”
GDP朝着亿元关口奋进
谋划今后五年工作,是江门市政府工作报告的重要内容之一。
“今天江门发展基础更加扎实,区位优势愈发明显,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吴晓晖表示,我们要抢抓机遇、激发潜力,脚踏实地办好自己的事,努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展现江门担当、贡献江门力量。
吴晓晖说,今后五年,江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是,经济总量、质量同步提升,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45%,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超过50%,人均GDP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地区生产总值朝着亿元关口奋进,成为珠江西岸重要增长极。
为此,江门将坚持以党的建设为统领,紧密围绕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的目标任务,牢记使命担当,感恩自强奋进,做到“五个必须”。
其一,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在提升经济综合实力上彰显更大担当。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深入推进“科技引领”工程,全力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坚持工业立市制造强市,深入推进“工业振兴”工程,推动战略性产业集群加速崛起,打造具有江门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坚持产城深度融合,深入推进“园区再造”工程,加快建设江门大型产业集聚区。坚持人才第一资源,深入推进“人才倍增”工程,建设成为集聚华侨华人创新创业的国家重要人才战略支点城市。
其二,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在增强地区竞争力上创造更多优势。坚持服务港澳初心,深入推进“港澳融合”工程,推动与港澳合作再上新台阶。坚持发挥华侨华人资源优势,深入推进“侨都赋能”工程,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交汇点。持续深化“放管服”、国资国企、投融资体制、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对标最优最好,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
其三,必须坚持协调发展,在推动城乡建设上取得更好成绩。坚持区域协调发展,打造区域平衡发展综合试验区,建立系统的平衡发展政策体系,充分释放西部发展潜力,持续推进东西部共同富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统筹推进宜居城乡建设,建设更有颜值的大美江门、更有品位的宜居江门、更加低碳的生态江门,打造高品质生活的幸福家园。
其四,必须坚持执政为民,在增进民生福祉上实现更大进步。持续加大民生投入,推动城乡公共服务优质均衡,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推动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强化就业优先导向,推进健康江门建设,构建高水平养老服务格局,建立更加完善的住房市场体系和保障体系,提高社会保障待遇,提升侨都现代文明程度,建设更加温暖的幸福江门。
其五,必须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在推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上迈开更稳步伐。全面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底线思维,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坚决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深入推进法治江门建设,努力建设一流法治政府。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建设更高水平平安江门,打造国家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标杆城市。
用好用足侨资源
加快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重要平台建设
年是新一届政府承前启后的开局之年。报告提出,今年江门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今年,江门将持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厚植创新发展新动能。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方面,深入实施科技“双百工程”,高新技术企业突破家。推动江门“双碳”实验室纳入省实验室体系,加快筹建江门市应急管理重点实验室,省级以上科创平台超家,加快中科院(江门)中微子实验站设备安装。提升人才引育水平,通过实施“侨都英才”计划、“百名博士引进工程”及“产业工程师集聚计划”,引育一批“青苗”和“大师”。
产业做大做强,发展才能更快更好。江门将聚力建设大平台培育大产业,打造产业集群发展新高地。
具体来看,一是抓好战略性产业集群建设,大力推进14条产业链稳链补链强链控链,通过以链促群,巩固先进材料、现代轻工纺织、现代农业与食品三大产值超千亿产业集群,加快培育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与健康、安全应急与环保三个产业集群;二是加强规划统筹,加快建设专业园区,促进园区提质增效,加快大型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三是全力推动产业招商攻坚突破,力争在引进投资超亿元制造业项目上有突破,大力支持现有优质企业增资扩产;四是加大金融扶持实体经济力度,力争4家企业上市。
多措并举扩内需稳外贸,激发经济增长新活力。今年,江门将持续加大工业投资,工业用地占总建设用地规模不低于30%,确保完成投资亿元。同时,更大力度激发消费潜力,加快推进外经贸高质量发展。
作为“中国侨都”,侨资源是江门加快发展的重要动力,江门将用好用足侨资源优势,拓展开放合作新空间。深入开展便利华侨华人投资制度专项改革试点工作,搭建对接载体,加强对接合作,优化对接服务。加快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重要平台建设,推动《江门市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促进条例》出台,创建国家级侨乡文化(江门)生态保护实验区等。同时,深化营商环境改革,提升政务服务效能。
推动区域城乡协调发展。江门将强化现代农业发展优势,做强陈皮、大米等六大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实现总产值亿元;支持西部加快发展,全面铺开县域经济比学赶超勇争先工作;优化城市功能品质,拓展城市发展架构,提升城市设计文化内涵,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利用;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高标准打造7条乡村振兴示范带,串联个美丽乡村示范片。
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今年江门各级财政安排民生支出.7亿元,增长6%。通过强化就业优先导向,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繁荣文化体育事业,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父老乡亲。
此外,江门还将扎实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深入推进平安江门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