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年雄浑至伟,一百年风雨兼程
一百年披荆斩棘,一百年沧桑巨变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周年之际
江门日报策划推出
《征程》
建党百年献礼特刊
其中
新会区以跨版形式亮相
展现新会党建如何领航全区高质量发展
全力迈向千亿GDP强区
《江门日报》报道
党建引领
经济社会发展跑出“加速度”
基层是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近年来,新会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力以赴推动省委基层党建三年行动计划落地落实,纵深推进市委基层党建“十大专项行动”,重点打造基层党建“红色干线”品牌,搭建四通八达、畅行无阻的党建“高铁干线”,精准高效将党的政策方针送达基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年,新会区以第一名的成绩成功创建“江门市基层党建示范市(区)”。
新会以珠西枢纽江门站为引擎,聚力“双区”建设。郭永乐摄
扎实的党建成效引领新会经济社会发展不断跑出“加速度”:地区生产总值保持全市第一;全国百强区排名连续九年实现争先进位,年跃居第47位,实现率先迈入千亿GDP强区行列的目标指日可待。
征途漫漫,惟有奋斗。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新会区将继续把党的建设摆在首要位置、关键位置抓紧抓实抓好,确保新会各项工作始终在党的正确领导下稳步前行,为新时期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证。
A“双区”建设
加快打造开放合作新高地
一个交通枢纽站带动一座经济枢纽城。
随着全省第四大轨道交通枢纽江门站的开通运营,新会正式迎来了“湾区一小时经济圈”时代。作为江门“珠西中央活动区城市客厅”的门户担当,以江门站为中心建设的珠西枢纽新城,正崛起为宜创、宜居、宜商、宜业,对接大湾区、辐射粤西的现代化高质量发展样板区。
轨道交通产业已成为新会区的主导产业。
聚力“双区”建设,新会正加快打造开放合作新高地,积极参与湾区城市群合作,吸引各种要素向新会集聚。
在“交通大会战”方面,推动深江铁路、珠肇高铁新会段提速建设,力争江门站开通更多始发线路。完善“四纵四横”高快速路网,加快中开高速、银洲湖高速、国道G、江门大道南等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崖门出海航道二期工程,探索与周边城市共同打造“组合港”,实现多式联运、多港联动。
在跨区域合作方面,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珠西)高端产业集聚发展区建设,加快与珠海、中山的对接。深江产业园通过“总部+基地”“研发+制造”等模式,强化与深圳的合作。粤澳(江门)产业合作示范区深化与港澳的交流合作,打造国际节能环保产业集聚区。同时,发挥大广海湾保税物流中心(B型)功能作用,打造江门保税物流和跨境电商核心园区。
在推进创新驱动方面,积极对接广深港、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吸引一批品牌孵化器进驻新会创新走廊。推进江门“侨梦苑”新会园建设,大力支持美达锦纶省级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建设。加快打造“1+4”高职教育平台,有针对性地引育人才。
在打造营商环境方面,继续落实减税降费政策,重新修订新会“黄金十条”,完善自动兑付模式。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推进不动产登记与用电、用水、用气“一表通办”,加快实施工程项目“模拟审批”,力争实现“交地即动工”。
B工业立区
打造全市首个千亿元产值园区
制造业是新会经济的“根”。
据统计,“十三五”时期,新会区成功引进超亿元项目个,计划总投资超千亿元。年,新会区共引进超亿元项目53个,计划总投资超亿元,引进数量和投资额均居全市首位。去年,新会区的大健康、新材料、先进制造三大主导产业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超亿元。
新会区将坚持“工业立区”战略不动摇,全力做大做强实体经济。一方面,狠抓产业体系升级。落实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八大行动”,做大做强三大主导产业,加快打造一批产值超亿元乃至0亿元的产业集群。引导造纸、纺织、小冈香、古典家具等产业加大技改力度,提升五金不锈钢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影响力,积极申报省特色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试点。另一方面,狠抓重点项目建设。落实“工业项目建设提速年”行动,建设一批“两新一重”项目,持续开展项目集中动工及“两看两比”活动,力争引进一批投资超50亿元乃至亿元的重大项目。
与此同时,新会将加快建设三大万亩园区基础设施,推动项目进入落地和效益产出加速期。尤其是,加快推进珠西新材料集聚区扩园工作,积极向全市首个千亿元产值园区目标迈进。推进广东轨道交通产业园扩园,以中车广东公司为龙头,壮大轨道交通产业集群。力促银洲湖纸业基地扩能增效,有序推进亚太森博亿元增资项目建设。用好“工改工”等政策,提升村级工业园综合效益。
C城乡融合
开创区域协调发展新局面
沿银洲湖畔顺流而下,珠西枢纽新城和银湖湾滨海新城一南一北,交相辉映。
推进“两新城”建设,构建大城格局,既是对新会城市格局的重塑,也是城市价值的再构。按照“一带两核三组团”空间布局,新会聚力城乡融合,不断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和协调性。
珠西枢纽新城日渐崛起。
在新城建设方面,加快银湖湾滨海新区开发建设,提速基础设施和景观提升工程建设,推动碧海银湖、新澳重大技术装备等项目加快建设。力促华立学院秋季开学,提前布局建设一批生活服务、休闲娱乐配套设施。配合组建市级平台公司,引入大型央企、社会资本参与新区建设。同时,深度融入江门中心城区产城融合示范区,推动珠西枢纽新城功能更集聚、引领带动发展能力更突出。珠西枢纽新城、三江镇、睦洲镇、大鳌镇将加强与江门高新区的联动发展,配合推进江门综合保税区申报工作。尤其是,加强与高新区(江海区)的交通联系,让国家级高新区与珠西枢纽两块“金字招牌”产生叠加效应。司前、大泽等镇将加强与鹤山、开平的合作,积极推动深江产业园扩容。
在城市品质提升方面,年,新会区拟开展43项城市品质提升项目,计划投资预估超60亿元。加快打造珠西枢纽新城中央商务区,提速珠西商务中心、江门农商行总部大楼等项目建设。加快江门水道新会段等碧道工程建设,确保梅江农业生态园一期建成开放。推进江会路片区改造和旧城区景观提升工程。
在乡村振兴方面,新会将进一步做大做强新会陈皮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着力提升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水平。以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为契机,建设古井艺术部落、石涧田园生态小镇等创客基地,加快打造睦洲西江养心岛度假区、三江沙仔河口生态旅游岛等项目。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建好“四好农村路”,深化“葵乡美丽廊道”整治等工作。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保障农村饮用水安全,加快实现全区环状供水。
D民生福祉
用心用情办好惠民利民的好事实事
今年以来,新会区把“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作为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内容,坚持开门问策、问需于民,通过广泛调研征集,共梳理出项民生实事,涉及提升民生保障水平、促进就业创业、城市品质提升、推进乡村振兴、维护社会治安秩序、提升文教体卫服务、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做好住房保障服务、改善交通出行、完善便民服务体系等多个方面。
目前,项区级民生实事全部按时间进度完成;52项区级“民生微实事”也已完成。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年,新会区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方位、多领域保障民生,维护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不断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一方面,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优质化。深化“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落实兜底民生服务社会工作“双百”工程。促进学前教育普惠健康发展,推进校内课后服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完善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工作机制,加快新会区妇幼保健院新院等项目建设,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不断提升全区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提档升级,完成新会书院修缮等项目,加大优质公共文化产品供给。
另一方面,大力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坚决做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各项工作,从严从细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持续巩固疫情防控成果。加快镇(街)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提高依法治区水平。建立健全扫黑除恶长效机制,擦亮“平安新会”品牌。大力推进市域治理现代化试点,深化“全科网格”建设,全面做好各领域社会稳定工作,着力提高群众安全感。深化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确保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平稳向好。
打造“红色干线”
实现基层党建“五个强起来”
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是新会的重要产业,全省第四大轨道交通枢纽——珠西综合交通枢纽江门站就位于新会区。
会城街道北门社区建立“大党委”,开展各类便民活动。新会区委组织部供图
近年来,新会区通过点燃“红色引擎”、建强“红色车组”、锻造“红色齿轮”、擦亮“红色窗口”、打造“红色站点”等一系列创新举措,打造出一条强有力的“红色干线”。基层党建正如四通八达、精准高效的“高铁干线”,将党的政策送至基层,并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A点燃“红色引擎”
让政治建设的统领地位强起来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新会区充分发挥党组织书记“红色引擎”带动作用,以上率下抓好党建工作。
新会区始终把基层党建作为“一号课题”,坚持书记抓、抓书记,建立区领导和区直单位基层党建联系点制度,全覆盖联系指导个村(社区),形成齐抓共管的党建工作格局。区委书记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开展为期三年的农村“三基四化”专项治理,每年投入基层党建工作经费超万元,打造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新会样本”。年以来,新会区共立案审查农村违纪违法案件宗,侦破涉黑涉恶案件宗,化解影响基层稳定的重点难点个案宗。“一村一策”完成17个软弱涣散村的整顿提升,推进“三会一课”、发展党员等党务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双水镇蓢头村等52个村(社区)成功创建“江门市基层党建示范村(社区)”。发动家企业结对帮扶个村(社区),合计捐款多万元。构建“1+11+”区、镇、村三级文明实践体系,建成个服务平台、个农家书屋。
在持续加强理论学习方面,新会区通过“榕树下的讲堂”等方式,深入学习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持续深化政治巡察,在全市率先实现村级党组织巡察全覆盖。扎实开展“政治能力提升年”行动,区委书记带头围绕政治建设讲授专题党课,推动提升全区党员干部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和政治执行力。
B建强“红色车组”
让党组织的引领能力强起来
党组织就是“红色干线”的车组,若要行稳致远,必须固本强基,建强“红色车组”,筑牢基层战斗堡垒。
在强化农村党的领导方面,新会区以党建促乡村振兴,精选47名优秀干部到软弱涣散村、集体经济薄弱村等六类村挂任第一书记,发挥“头雁”队伍在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党建引领新会陈皮“三产融合”发展,充分调动党员、人才、干部等各方因素,聚力建设现代农业产业集群,以“小陈皮”撬动“大产业”,年新会陈皮产业产值超亿元,相关经验做法受到央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