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岁的小辛,患上左眼圆锥角膜,这种罕见病例在澳门缺乏治疗条件,经澳门卫生局审批后,她转诊到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做了手术;叶先生做过6次心血管手术,有胃癌病史,身体状况一直欠佳,一次来广州旅游时接受了针灸治疗,疼痛明显减轻,后来陆续带10多名亲戚从澳门来接受中医调理……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这样的故事还在继续。随着健康湾区建设的推进,不断突破的政策壁垒、飞速提升的医疗技术、持续完善的医疗保障,不断刷新大湾区患者的体验感,也给港澳患者提供了就医新选择。
01
打破政策壁垒,带来就医新体验
年11月,因为疫情影响无法如常返港复诊,糖尿病患者黄女士医院,在“香港医管局在粤患者”专属窗口走完了挂号、缴费、取药全流程,不到一个小时,比返港就医更方便。
和她同一天就诊的,还有另外58名香港患者。他们都是“香港医管局在粤患者复诊治疗医院支援计划”的第一批受益者。
这场“及时雨”中,粤港也首次实现病历跨境互通。患者提交申请,医院将资料加密发送至香港医管局,完成身份核实、资格确认、病历查阅等必备流程,后者还在患者同意后,授权医院收取及使用“医健通”电子健康记录的副本,让相关医护人员可以根据患者实际情况提供合适的服务。
事实上,不只是特殊时期救急。近年来,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卫生健康合作的推进,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政策破壁,让港澳患者更便利地在粤就医。
香港“长者医疗券”可以在深圳、广州多家医疗机构使用;深圳前海探索建立深港衔接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实现“港医、港药、港保通”;珠海推行澳门跨境医疗保障衔接,广州为港澳居民出台医保配套政策……这些都让港澳患者在粤就医拥有更高水平的医疗保障。
02
医疗技术跃升,引导就医新选择
近年来,广东大力推动医疗卫生高质量发展,医院实现能力提升,诊疗理念与技术服务和国际接轨,一批医疗技术如“无缺血器官移植”等甚至走在世界前列,不仅让内地患者受益,不少港澳居民也慕名而来。
年秋,澳门10名高危、复杂心脏病变患者,在医院完成高难度手术。“整个诊治过程很顺利,术后康复速度甚至比我第一次做心脏手术时还要快,也没预想的那么辛苦。”术后,陈女士决定复查也要来广州。
林先生在香港工作,大儿子牙齿龋烂,半年内接受了两次全麻手术,第3次治疗时,他们经别人介绍来到医院,在局部麻醉下完成无痛拔牙。后来,小儿子摔出脱位性牙外伤,他也毫不迟疑地选择来广州。“技术信得过,费用还比香港低很多。”许多到广深看过口腔科的患者都发出类似的感慨。
以往,内地患者设法去香港购买肿瘤新药,现在情况也有了改变。
一名前列腺癌晚期的香港患者出现骨转移,需要用靶向药物奥拉帕利。该药物进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后从“万元级”降到数千元,为节省费用,他选择到内地购药。随着越来越多外资制药公司在内地同步开展临床试验,一些最新的药物、器械和疗法及时获批应用到临床,类似就医求药的反转趋势也越来越多。
03
深度合作平台,描绘就医新图景
年12月20日,广州南沙区穗港协作医疗联合体启动的当天,广东首家香港金牌全科门诊部同时在南沙区国际人才港揭牌落地。
很快,这里便迎来首位香港患者。73岁的黄伯重温了亲切的就诊体验:私密性更强的诊室,更长的问诊时间,更详细的沟通交流,“门诊部还帮忙联机了香港医生,通过远程问诊模式,让我成功使用长者医疗券。”
在提供患者就医新方案的同时,南沙区穗港协作医疗联合体项目也通过引入香港优质医疗资源和港式医疗模式,完善先全科后专科的医疗协作体系。
作为粤港澳深度合作的重大平台之一,南沙新区在医疗卫生领域的探索远不止于此。在鼓励支持港澳医师在粤行医办医的同时,这里更成为广东主动与国际接轨,探索融入国际化医疗服务体系的热土。
今年2月,医院医院启动首家港澳居民健康服务中心,提供港式全科诊疗、粤港专家门诊、体检、跨境转诊、保险理赔直付等服务,半年里,港澳居民就诊达人次,月均就诊人次较去年增长72%。此前报道《“在广州南沙就能看港医、拿药”》
3月,医院南沙院区正式启用,设置了精准医学中心、肿瘤防治中心、转化医学平台、疑难重症诊治和灾难医学中心,搭建海陆空立体应急反应与救治体系,打造粤港澳大湾区30分钟医疗救治圈——以其为圆心,画一个50公里半径的圈,广州、深圳、珠海、东莞、中山、江门都在其中;半径增加到90公里,香港、澳门也被覆盖。
▲医院南沙院区启用仪式
目前,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南沙院区基本完工,广东省中医院医院、广州医院南沙院区、中山大学附属(南沙)医院等稳步推进。
而同样在粤港澳大湾区这片热土,横琴、前海、河套平台,也在进行着如火如荼的建设与尝试,为更安心、更放心的患者就医体验,绘出携手并进的同心圆。(文中患者均为化名)
欢迎订阅《人之初》杂志
▼▼▼
策划
李楠楠宋炳军
统筹
岳超群执行
本刊采编部
记者
岳超群
编辑
叶溱任君飞责编
张秀丽
来源|本文首发于《人之初》杂志,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广东卫生在线全媒体团队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