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蓬江,
需要理由吗?
26岁的硕士姚舜认为是“活力”,
31岁的企业中层干部邱春光认为是“温暖”,
来自香港的70后博士冯威棠认为是“氛围”,
在站博士后张浩认为是“节奏”……
在这些扎根蓬江的若干理由中,我们可以找到一个共同的关键元素:热爱。
由于热爱,他们和蓬江成为“命运共同体”,争当勇立潮头、奋发有为的弄潮儿,不断成长进步、创业逐梦、研发攻坚,成为蓬江区高质量发展的人才引擎。
蓬江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彭伟宗摄
滔滔西江,百舸争流。
通过高质量“聚才”、
高效率“用才”、
高水平“留才”,
过去五年,
在这艘名为蓬江的“行进之舟”上,
“奋楫者”越来越多、越来越强,
干事创业的激情越来越高昂。
截至今年8月底,全区累计创建博士、博士后科研平台13个,共完成江门市高层次人才认定和评定人,数量排名全市第一。
以城聚才,以才促产,以产兴城。五邑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刘志坚认为,“人产城”融合发展,“人”当居首位。在蓬江区第十次党代会召开之际,在抢抓“双区”建设、“横琴、前海两个合作区建设”重大历史机遇面前,在打造“中心城区产城融合示范区、千亿GDP强区”目标面前,蓬江区人才工作理念进一步升级,城市发展的逻辑也在发生变化。而人才,始终处于C位。
夕阳下的蓬江美景。
人才在奔跑
干事创业激情满满
“广东江门至河南信阳,公里。”去年7月,刚下机场大巴,姚舜就打开地图软件,默默算着自己离家到底有多远,心底有些惆怅。这个在年出生的年轻硕士,彼时刚刚从合肥工业大学毕业,是我市第三批百名博硕引育对象之一。
入职仅仅一年零两个月后,今年9月接受采访的姚舜,话语间俱是从容:“无论组织把我安排在哪里,我都很安心,也有信心!”
姚舜坦言,正是这一年多的接触,一年多的成长,让他看准了这里,下定了决心。“此心安处是吾乡”,这不仅是苏轼的答案,也是姚舜的答案。身为家中独子的姚舜已经在蓬江买了房,他打算等父母一退休就把他们接过来养老。
双向的信任,
让离乡近公里的“旅人”,
完全放下了戒备和彷徨,
心底只剩下温暖和归属。
城市谋划高质量发展的
首要命题——
让人才与城市共同成长,
让梦想与城市齐飞,
蓬江做到了。
01
产业平台“练本领”
成长的获得感强不强?人才本身最有话语权,特别是处于发展阶段的青年人才。蓬江区大力发展的“1+3”产业平台,不断提质升级,成了青年人才磨炼本领、施展才能的大舞台。
专业是桥梁与隧道工程的姚舜,入职于江门市滨江建设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在这里,姚舜每天戴着安全帽、顶着毒辣的太阳,下工地、跑隧道,在工程实践中迅速成长。
我市第三批百名博硕引育人才姚舜(左)在江门人才岛跟进项目建设。
一次偶然的机会,姚舜报名参加蓬江区党史演讲比赛,并获得二等奖,进而被区委组织部“发现”,随后被借调至蓬江区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锻炼。从协调组到简报组,短短两个月里,他又收获了很多“新技能”。
“我一个学桥隧的工科男,对‘办文办会办事’完全不懂,刚开始面对陌生的领域有点害怕,在工作的过程中不免手忙脚乱。”对于这样的情况,姚舜来之前已经深思熟虑,“人不能一直待在自己的舒适区里,这段经历让我觉得,不管把我安排在哪个岗位上都有信心胜任,感觉自己适应能力还挺强的。”
与姚舜同龄的梁晓琪,毕业于五邑大学纺织专业。年是江门海目星落户蓬江的第三年,当时,梁晓琪来到了这个国内激光行业的龙头公司,伴随着公司全方位的高速发展,个人也快速成长进步,从一名普通的文员,蜕变成了一个成熟的外贸跟单员。
梁晓琪在仓库校验货品。
跟进生产进度、订船订货柜、货物验收、多方协调沟通……一个大额外贸订单跟下来,往往要花费超过1个月的时间。
刚开始跟单的梁晓琪,拿出“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拼劲儿,做好各项工作。几年下来,梁晓琪的应急处理能力大大提高,商务英语的口头沟通也越来越好,去年还被公司评为优秀员工。回首这些经历,梁晓琪感慨道:“感谢蓬江给我们创造的条件,感谢公司提供的平台,希望蓬江越来越美好!”
02
科创平台“筑梦想”
年,29岁的香港青年梁凯斌来到江门,与江门市邑青科技有限公司一起追逐自己的“创业梦”;
年底,祖籍江门、来自香港的70后博士冯威棠怀着满腔热情,带着“自动分药机+共享药盒”孵化项目回到家乡江门创业,成立云讯电子,开启创业征程;
年,来自香港的“夫妻档”甄钊伟和谭艳英,携带12年LED行业经验和人脉,把公司搬进了珠西创谷(江门)科技园……
通过政府的服务和政策的帮扶,冯威棠创立的云讯电子得以茁壮成长。
过去五年,
越来越多港资企业和香港年轻人
选择落户珠西创谷,
续写大湾区新的创业创新故事。
珠西创谷(江门)科技园为我市人才提供了展示平台。罗霈摄
创新的土壤上,永远不缺乏励志故事。蓬江区过去五年的“科创成绩单”硕果累累:
珠西创谷(江门)科技园成为全市首家省级粤港澳台科技企业孵化器;
年省博士工作站新增量和总量跃居全市第一;
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增至家,居全市首位;
全区专利申请量件、专利授权量件、有效发明专利量件,数量均居全市首位……
一系列国家级、省级优质平台,让蓬江区的创新成果迎来“井喷”,也为高层次人才发展提供了“造梦空间”。嘉宝莉的在站博士后汪金,就是其中之一。
年4月,蓬江区首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在嘉宝莉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建立。傅雅蓉摄
年博士毕业后,汪金带着可持续发展涂料的研发项目入职嘉宝莉,成为蓬江区首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在站博士后,致力于研究二氧化碳基水性聚氨酯。“这里有良好的产业基础,企业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科研环境,政府为我们解决了大多数的生活难题,让我们能够专心做好研发,实现个人价值。”如今,汪金的研发项目已经完成基础研究,正在洽谈落地投入生产的相关事宜,不久后就能投入市场。
城市有温度
“阳光雨露”细播撒
“鱼无定止,渊深则归,
鸟无定栖,林茂则赴。”
如果说一系列高质量科创平台
成为吸引一流人才的强大磁场,
那么,
不断“加码”的人才政策、
组合出台的“服务大餐”、
逐步升级的城市配套,
无不充分展现蓬江区
“聚才、用才、留才”的
非凡魄力、十足魅力。
01
政策在“加码”
近年来,蓬江区积极贯彻落实江门市人才强市新四十条及配套政策,结合该区重点企业、重大项目以及博士人才需求,精准出台人才政策,补贴标准逐步向“省一流”看齐。
去年6月,蓬江区升级“加码”出台《关于加快集聚博士和博士后人才的若干措施(试行)》,从博士引进、平台创新、人才创业、人才服务、激励机制5个方面提出配套支持,最高可获得超百万元资助,其中购房补贴达50万元。同年8月,蓬江区继续出台相关政策,通过精准引才、拓宽覆盖面等抓手,支持重点企业、重大项目引进培育人才,全力打造珠三角高品质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蓬江区创新形式推出“蓬博人才卡”,为高层次人才提供便捷优质服务。
人才是第一资源。蓬江区正以“政策引人,环境育人,服务留人”为导向,加快构建具有区域竞争力的人才政策体系和人才服务保障体系,将人才作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金钥匙,全面提升都市核心区引领带动能力。
02
服务上“加餐”
“我负责阳光雨露,你负责茁壮成长”,服务是蓬江区人才生态最大的特色,也是广大人才最认可的优势。
实施“强基工程”、推出“蓬博人才”卡、建设企业“人才之家”、成立蓬江区高层次人才发展促进会……近年来,蓬江区深度把握人才的发展规律,充分考虑人才对工作机会、职业发展、工作生活环境等深层次需求,以“百分百”的诚意,“百分百”的真心,推出一系列“服务大餐”,为各类人才打造贴心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蓬江区创新形式推出“蓬博人才卡”,目前已有26家商家签约加入“蓬博人才卡”合伙人队伍,提供涵盖运动健身、休闲娱乐、餐饮住宿、教育提升、医疗保健等多类型优惠及服务。
“今年江门举办‘’人才节,让我很受触动。”来到蓬江3年多的汪金,真切感受到了蓬江区乃至江门市对人才的“温度”和“力度”。他直言,或许这里的补贴奖励不是最多的,但却是最用心的,政府积极调配资源,提升招才引智环境。“‘蓬博人才卡’就是‘升级服务’,在生活细节上给予便利,很贴心很暖心。”他说。
“来之前了解过,根据人才引进政策可以安排孩子入学!”去年9月,市二级人才、嘉宝莉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工程师张浩放下了悬在心上的石头:在政府部门的细心、高效协助下,仅仅两三周的时间,孩子的上学问题就解决了。
“可以看出,学校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学习氛围还是很轻松的,教育理念挺好的!”孩子安稳了,张浩一家的心也安稳了。见识过一、二线城市的繁华热闹,张浩爱上了蓬江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活状态。他说:“这里交通顺畅,环境优美,关键是生活节奏适中,工作生活两不误,有时间陪伴家人,这就是我最大的幸福!”
03
城市来“加分”
一个年轻人将未来安放在一座城市,
意味着他的工作、生活、
理想、热情乃至乡愁
都托付给了
地理位置上特定的“这里”。
“懂人才、爱人才、敬人才”的
蓬江区,在过去五年里,
通过施行“八个三年行动计划”,
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
高品质生活圈。
蓬江区正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高品质生活圈。
姚舜来到蓬江的时间虽不长,但却对这里充满了归属感。除了政府工作人员贴心的对接和帮助,城市本身的配套和变化也是他心目中的“加分项”。
“年12月第一次来到这里,从江门东站到市政府,我沿路一直看,感觉这个城市非常有活力,到处都在建设!”姚舜表示,租住在滨江新区近一年的时间里,他亲眼看见这里由“静”到“旺”的变化过程。
“感觉每个月都有变化,这里舒适宜居,很有人文关怀,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像我一样,来到这里就不想走了。”姚舜笑道。
来自河南省的邱春光是广东海信电子质量部部长。他用8年的时间在这座城市打拼奋斗、感受温暖、见证变化。其间发生的事情,让他对蓬江区充满了感情,认为这里相当“温暖有爱”。
邱春光(左)与同事讨论新产品的检验方法。
邱春光刚来到蓬江产业园的一个中秋节,由于还不熟悉,不小心迷路了。当时,有一位路人,主动询问,并把他送到了海信宿舍门口。
“我以为是收费的,结果他把我放到宿舍门口就走了,没要钱。我现在回想一下,他穿的工作服,可能是园区企业的员工。”邱春光回忆说,还有一次,妻子从老家过来,独自一人坐公交车去市区闲逛,上了车才发现刚好没有零钱了,正尴尬之际,后边的一位乘客直接投了五块钱,帮忙交了车费,什么也没说。
“一人独在异乡,总是被陌生人‘暖’到,心中的距离感一下子就消失了,也许这就是蓬江的魅力吧!”邱春光说。
编辑
蓬江发布编辑部
原标题:《百舸争流更奋楫,勇当蓬江弄潮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