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泸州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习俗技艺 [复制链接]

1#

泸县百合莲花枪

百和莲枪舞于年3月入选首批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最早起源于宋代。据《泸县志》记载,百和镇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自宋朝以来,人烟稀少,土地贫瘠,无人耕种,少为人住,湖广移民于此定居,但多为游走乞讨者。乞讨者每人必备一根打狗棒,打狗棒多为普通竹棍。明末清初,乞丐们将打狗棒两端挂上铜钱,摇起来“哗哗”作响,形成了简易的莲枪,再配以简单的唱腔,用莲枪两端所挂铜钱的“哗哗”声作节奏,先“载歌载舞”再行乞讨,莲枪舞因此得以流传。楚泽甫是莲枪舞的第五代传人,从小受到莲枪舞的熏陶,又有较高的悟性,被百和莲枪舞第三代传人田文华收为徒弟,秉传莲枪舞表演技艺。楚泽甫告诉新报记者,清代中后期,百和镇大姓田姓人家田文德整理编排了百和莲枪舞,规范唱腔,大胆引入传统故事,加入生、旦等角色,极大地丰富了莲枪舞的内涵,并将百和莲枪舞的基本套路即击打“肩、背、胸、腰”及四肢部位进行改编完善,根据“舞、击、跳、跃”的连续动作,强化步法变化和队形变换,形成美妙的舞美构图,深受广大群众喜爱,也因此完成了由“曲艺莲枪”向民间舞蹈的转化。

百和莲枪舞经过几百年的发展,成为本地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楚泽甫介绍,它以莲枪为道具,以莲枪的击打变化为灵*,并配以唱腔、唱词和自编的滑稽舞姿,且击且唱且说,具有汉民族民间舞蹈质朴美和简约美的艺术基本特征。百和莲枪唱腔别致,唱词诙谐,表演风趣,独具神韵,声、色、艺俱佳,经过历代传承发展,其表演目的从乞讨演变为祝福、祈祷、庆贺,演出形式也完成了由一般“曲艺莲枪”简单的敲敲打打向民间舞蹈艺术的转化,盛极一时。据本地80—90岁以上的老人回忆,当时,百和镇家家户户的老人、小孩均会唱莲枪调,跳莲枪舞,莲枪舞逐渐演变成为自成一体的道具舞蹈。后来,经过泸县文化部门及百和镇*府挖掘保护、传承发扬,百和莲枪舞现已成为自娱式汉族民间道具舞蹈艺术形式,其诙谐幽默的生活气息、恢弘大气的气势、热烈欢快的舞蹈场面深受老百姓喜爱。“如今,跳莲枪舞的多时有上百人参加表演,少则十几人。”楚泽甫说,莲枪舞采用1.3米长的斑竹或水竹竹竿,在上下端凿槽穿孔,并系上古钱而成,跳舞的人拿着杆的中部,用左手拍击竿的上下端,或用竿击自身各个部位和地面,铜钱刷刷响,自成节奏,加上歌唱,韵味无穷。

文章来源: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