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露聚糖肽注射液说明书患者要多了解 http://baidianfeng.39.net/a_yufang/140118/4329292.html“
江门市三区,特别是新会区,有着不可胜数的通名为“沙”“洲”“围”的地名,反映出珠江三角洲水乡特点,体现江门侨乡一方地理特征。
”
“沙”指沙田
有很多地名叫“沙”,名字千奇百态,如会城的官来沙;三江的九子沙、顺流沙、龙王宫沙;睦洲的新沙、石板沙;双水的黎马沙;大鳌的百顷沙、大鳌沙、大福沙;荷塘的龙眼沙;礼乐的大洋沙等。沙的量词本地方言称条,如“距(这)条沙”。今会城大滘原是一条沙的名字,叫“大悦滘沙”,后称“大悦滘”,简称“大滘”。今英洲路、英沙公园源自于此地原为“英洲沙”。
三江九子沙
沙,指沙田,是水中可耕之地。宋苏轼说:“吴人谓水中可田者为沙。”明杨慎《丹铅总录·地理·沙田》:“水边地可耕曰沙。”沙,亦即沙坦。清乾隆《新会县志·赘言》说:“粤东常生新沙,浩瀚波涛中,忽涌膏腴可耕之产,亦地不爱宝之一端也。邑民名之曰‘沙’,亦名曰‘坦’。”沙田也称坦田,如“南坦”,但今延续习惯称“坦”的较少,称“沙”的最多。
”
在众多“沙”的地名中,多数以其地方特征而称,如蟹洲沙、牛角沙、侧[鲫]鱼沙。也有以沙的面积、大小称之,如百顷沙、万亩沙、大沙、沙仔。所以大鳌、三江、江门等地都有沙仔。还有以所在沙的部位、位置称之,如沙湾、沙角、沙顶、沙咀、沙头、沙尾、沙仔尾、上沙、中沙、下沙、沙东、沙西。因为较大的沙洲,本身也有方位地名,甚至大沙之中还有小沙名。有刊文认为,江门市区地名有上沙、中沙、下沙、沙仔尾……是以地出沙粒大、中、小而命名,取沙的地方就跟这些沙的“级别”联系在一起,此说似不合理,因为每个地点的沙粒都同时有大中小,上沙、中沙、下沙、沙仔尾明显是指所处江门原来这群沙洲的位置。其他地方也有这种称谓,如罗坑镇沙冈也分为上沙、中沙、下沙。
沙田土壤肥沃,种植水稻和葵、蔗、蕉、柑、桑等经济作物最有优势,旧时近城一带更有产销的地理位置之便。新会是葵乡,又是陈皮之乡,利用最好的土地来种蒲葵和大红柑。
“洲”即沙洲
沙是海田,原在浅海中形成,是海中洲渚,又称作“沙洲”,简称“洲”。如今古洲、蜻蜓洲、大八洲(以上会城),孖洲、猪仔洲、*瓜洲(以上三江镇),柠檬洲、睦洲(以上睦洲镇),鳄洲(今古井玉洲),媒人洲、水心洲(以上礼乐镇)。竹洲、下横原是沙洲。今会城东甲、西甲也是洲名,称“东甲洲”“西甲洲”。沙堆镇独联原为“独洲”,年设独联乡。
随着时间推移,一般多个小沙洲渐连结为大沙洲,相传大鳌原为24个沙洲连成。有的沙洲与陆地连成一片,如司前镇临潭江的沙洲,会城沙堤(旧名沙头)、河口一带、河南大圆洲一带的沙洲,东甲、西甲一带的沙洲,棠下周郡乡、濠滘乡等,今已与陆地连结起来,但七堡、南坦、礼乐、深吕、大鳌、石板沙、潮连等沙洲至今仍为洲岛,被水环绕。
顺便一提,沙洲中的河道分支多称“滘”,作为地名通名。如历史地名北街滘、礼乐滘、新开滘、闪滘、沿滘口等。
“围”是水利的产物
新会濒海区原皆为沙田,只不过是“新沙”与“老沙”之分,新沙经过长时间耕作,变为老沙;多个“小沙”连结为“大沙”。然而,沙田地势低畦,最容易遭受台风、海潮和西江洪水的冲击。
明万历《新会县志》卷二指出:“一孔之决,举围莫收,此谓田利,而亦有害焉。”于是,通过修筑堤围改善水利,有了“围”名。“围”是四周都筑堤而形成为闭合式的地域,大堤习称围堤,小堤习称围基。围内设有水窦闸,可通过人工调节来防洪和排灌,大大提高了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
小围名称来历各异,有称地形,有以物产,有用寄意,有含典故,有冠姓氏,有按排序,如大泽东兴围;司前大生围;双水合成围、鹤咀围、大坦围;崖西大崩围、月头蓢围;崖南老梁围、*李家围、卖仔围;古井南洋围、鸭巢沙围;沙堆广生围、茂生围、牛眠石围;三江海底围、挞沙(应作鳎沙,鱼名)围;睦洲大有围、三牙围、盘古王围(以庙名山、名围)、风门凹围、水井角围;大鳌白石围、张字围、上六顷围;礼乐天王围、猪头围、狗利咀围、长围;棠下上围、下围;荷塘花生围……
而大围、联围的地域相对较大,命名一般取自于所处的地名,如环城大围、江咀大围、礼乐大围、睦洲新沙大围、三江九子沙大围、三江深吕大围、双水基背大围、小冈五保大围、棠下沙富大围、司前三益大围、外海麻园大围、上横重庆围等。新老围名无数,下面列举若干有代表性的大围、联围。
天河围、横江围、周郡围。由于地处西江下游,西江洪水泛滥,旧称“西潦”、“西水”(即西江水);又濒临南海,易遭海潮来淹。此3围始筑于明洪武二十九年(年),次年完成,这是县境筑堤围之始。围旧方志亦称“陂围”,陂指堤防。明万历县志卷二《食货略》记:“古劳一带竞筑陂围,以御西水。”古劳都(清代划鹤山)的越塘围、坡亭大水基围小水基围、招村小水基围等,都在明洪武年间修筑。
桂园围(即今荷塘围),清光绪三十年(年)联成。清代还有大鳌的百顷围、大鳌围;咸丰十年(年)筑的外海龙溪围等。
舂米沙围、潮江围、兆生围、望无头围、白鸽滩围、篁边围、大鳌尾围、粉洲尾围、万丰围,它们是民国期间新修成的较大围。
睦洲联围,多个小围共亩耕地联成的1个大围。年12月动工兴建,年6月建成,为新会建国后第一个联围。接着,年礼乐筑成礼东、礼西两个联围。至年底,全县沙围田区原有上万个零星小围,基本筑成礼西、三江、七堡、三益、基背、大沙等43个大联围。
三江大围、三江二联围、三联围,年建成。
同庆围,在三江,年9月建,是新会县第一个标准化海堤示范的围。
崖南围垦,从年开始。与旧围先成沙后筑围相反,先筑围堤围垦,填海造地。
位于崖南围垦的银湖湾
江新联围,是原江门、新会地区大型综合水利工程,由11个大围联成。年1月开始,佛山地区革委会主持。《新会县志·水利志》有江新联围、睦洲枢纽工程,以及捍卫1—5万亩以上的20多个大围的详细记载。
来源:江门日报
作者:林福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