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一封信改变了8000万知青命运6496 [复制链接]

1#
哪家医院看白癜风比较好

一封信改变了8000万知青命运


中国论文


16岁下放农村当知青


1949年9月4日,萧芸出生在湖南省湘潭县。她的父亲毕业于湖南大学,后来在常德农校任校长;母亲是长沙周南女校的才女,解放后在湘潭教书。


1957年,萧芸的父亲被打成“右派”,不久被送去劳教。1965年7月,16岁的萧芸报名上山下乡,与89名知青来到湖南湘潭县姜畲乡,组建了湘潭姜畲知青茶场。


1968年12月31日,知青茶场解散,萧芸去了一个别人都不愿去的偏僻山村―――姜畲乡老虎岩生产队落户。后来,萧芸认识了一个叫李开彦的人。他是生产大队*支部书记的弟弟,比萧芸大两岁,南昌航校毕业后分配在株洲320厂。支书家里想为他找个对象,他们相中了萧芸。萧芸对李开彦的条件还比较满意,俩人组织了家庭。


1977年,萧芸在农村生下了一个女儿。她原打算就在农村度过一辈子,但知青大返城的浪潮,打破了她平静的生活。


14年后带着女儿返城


1979年7月中旬,已在乡中学当民办教师的萧芸,碰到了大队管收发的人,那人说大队部有她的一封信。在此之前,萧芸已多次向有关部门写信,请求解决她的回城问题,但都石沉大海。信是湘潭县公安局寄来的,萧芸拆开信一看,里面附着一张表,同意萧芸和女儿将农业户口转为城市户口。萧芸在这突至的惊喜面前流下了眼泪。


结束了14年半的知青生活,萧芸被招工到株洲市湘江机器厂南华幼儿园当了一名老师。那时,纷纷回城的知青所遇到的生活困难多得不可想象。大部分人虽然有了一份工作,但在工资级别、住房分配、福利待遇上都得从头开始。特别是那些下乡插队十多年的知青,有的像萧芸一样在农村成了家,如今拖儿带女,身无长技,干的工种是最差的,拿的工资是最低的。萧芸想不通:难道知青在农村劳动的成果,就这样被一笔勾销了?难道他们那一段献出了人生最美好年华的“蹉跎岁月”,就这样无声无息地被湮没?


冒险写下“知青福音书”


湖南省湘潭县的部分知青,在萧芸家里议论纷纷。知青们对她说:“萧芸,你有见识,文笔也好,你代表我们写一封信,要求把我们下乡的农龄改为工龄。我们都在信上签上名,如果闯了祸,你坐了牢,你的孩子由我们大伙照看。”萧芸何尝不希望这样,这些问题也同样困扰着她,但现在要她执笔写这封信,她不能不有所顾虑。后来萧芸还是同意了。1982年国庆节的傍晚,她经过深思熟虑,几易其稿,终于写好了这封后来被人们称之为“知青福音书”的信。信中写道:


在农村,我们日复日、年复年,泥水里滚,汗水里泡,一干就是十多年(最长农龄达15年)。在*的*策召唤下,我们流着热泪回到“娘家”……


令人费解的是,在城里,复员*人的*龄算工龄,家属、闲散劳力转正前的合同期、临时期算工龄,而作为有组织、有号召、有计划的上山下乡运动的积极参加者―――下乡知识青年的“农龄”却被一笔勾销了,这点我们无法理解,也不能忍受……


我们希望,国家在调整低工资、制订工资改革制度的时候,能考虑到我们的客观情况和实际困难,能在国家财*经济允许的情况下,适当提高我们的经济地位,使我们能和全国人民一道富起来,不至于永居“第三世界”。更重要的是,要使“下乡吃大亏”论无立足之地。我们真诚地希望,我们微弱的呼声能唤回国家领导传送的“福音”。


写好这封信后,萧芸又做了3件事:一是请3天假回了一趟老家,帮父母打了2000斤煤饼;二是把自己的毛衣毛裤拆了,又添了几斤毛线,给女儿织了几件毛衣;三是找丈夫坦言,如果出事了,让他马上提出离婚,以免受到株连。萧芸已经为这封信做好了最坏的打算。


信虽然已经写好,但寄给谁呢?萧芸想到了从湘江机器厂调到湖南人民出版社《美育》杂志社当部主任的潘运告,他是萧芸当时认识的最大的一个官。


知青命运被改变


此后,这封信便开始了它独特的旅程。潘运告接到信后,认为信中所提的问题非常重要并且带有普遍意义,遂转交湖南人民出版社有关领导,并建议以本社收集的一种社情民意的名义提交湖南省委。出版社*委在此信上附了呈辞,加盖了鲜红的印章,此信遂被转到湖南省委办公厅。当时正好湖南省有一批急件,派专人坐飞机到北京请胡耀邦总书记批示,于是这封信又加盖了湖南省委的大印,飞呈胡耀邦总书记的案头,成了胡耀邦落实*策“六年两千件”中的一件。


1983年元旦刚过,南华幼儿园园长突然通知萧芸到厂信访办去一趟。一进门,信访办主任就问:“你给省里写过信吗?”“嗯。”萧芸点头。“写的都是啥内容?”“要求把下乡知青的农龄算入工龄中。”信访办主任仔细打量了一下萧芸,僵硬的脸上终于露出了笑容:“你真有两下子,省委办公厅来了,让我们信访办转告你,胡耀邦总书记对知青待遇作了批示,国家有关部门正着手调查解决知青的工龄问题。”听到这里,萧芸的一颗心总算落了地。


萧芸的这封信不仅改写了全国知青的命运,更为重要的是,全国8000万知青在广阔天地摸爬滚打的青春岁月由此得到了一种肯定。自此,知青们在晋级、评职称、分房等方面,都享受到了农龄算工龄带来的种种便利和好处。


这封信也改变了萧芸的命运,她因此被调入国家大型一级企业―――中国南方航空动力机械公司机关*委办公室任干事。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